作者谭峭,字景升,泉州(今属福建)人。幼读经史,属文清丽。其父训以进士业,而峭酷爱黄老、诸子及《穆天子传》等书,立志修道学仙。后辞父出游终南山、太白山等名山而不复返。谭峭虽以学道自隐,但十分关心世道治乱、民生疾苦,因著《化书》。
一、道化
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故藏之为元精,用之为万灵,含之为太一,放之为太清。是以坎离消长于一身,风云发泄于七窍,真气薰蒸而时无寒暑,纯阳流注而民无死生,是谓神化之道者也。
蛇雀蛇化为龟,雀化为蛤。彼忽然忘曲屈之状,而得蹒跚之质;此倏然失飞鸣之态,而得介甲之体。斫削不能加其功,绳尺不能定其象,何化之速也。且夫当空团块,见块而不见空;粉块求空,见空而不见块。形无妨而人自妨之,物无滞而人自滞之,悲哉!
老枫老枫化为羽人,朽麦化为蝴蝶,自无情而之有情也。贤女化为贞石,山蚯化为百合,自有情而之无情也。是故土木金石,皆有情性精魄。虚无所不至,神无所不通,气无所不同,形无所不类。孰为彼,孰为我?孰为有识,孰为无识?万物,一物也;万神,一神也,斯道之至矣。
耳目目所不见,设明镜而见之;耳所不闻,设虚器而闻之。精神在我,视听在彼。跰趾可以割,陷吻可以补,则是耳目可以妄设,形容可以伪置。既假又假,既惑又惑。所以知魂魄魅我,血气醉我,七窃囚我,五根役我。惟神之有形,由形之有疣。苟无其疣,何所不可?
环舞作环舞者宫室皆转,瞰回流者头目自旋。非宫室之幻惑也,而人自惑之;非回流之,改变也,则人自变之。是故粉巾为兔,乐石为马,而人不疑;甘言巧笑,图脸画眉,而人不知。唯清静者,物不能欺。
铅丹术有火练铅丹以代谷食者,其必然也。然岁丰则能饱,岁俭则能饥,是非丹之恩,盖由人之诚也。则是我本不饥而自饥之,丹本不饱而自饱之。饥者大妄,饱者大幻,盖不齐其道也。故人能一有无,一死生,一情性,一内外,则可以蜕五行、脱三光,何患乎一日百食,何虑乎百日一食。
形影以一镜照形,以余镜照影。镜镜相照,影影相传,不变冠剑之状,不夺黼黻之色。是形也与影无殊,是影也与形无异。乃知瑚以非实,影以非虚,无实无虚,可与道俱。
蛰藏物有善于蛰藏者,或可以御大寒,或可以去大饥,或可以万岁不死。以其心冥冥兮无所知,神怡怡兮无所之,气熙熙无所为。万虑不能惑,求死不可得。是以大人体物知身,体身知神,体神知真,是谓吉人之津。
枭鸡枭夜明而昼昏,鸡昼明而夜昏,其异同也如是。或谓枭为异,则谓鸡为同;或谓鸡为异,则谓枭为同。孰枭鸡之异昼夜乎?昼夜之异枭鸡乎?枭鸡之同昼夜乎?夫耳中磬,我自闻;目中花,我自见。我之昼夜,彼之昼夜,则是昼不得谓之明,夜不得谓之昏。能齐昏明者,其唯大人乎!
四镜小人常有四镜:一名璧,一名珠,一名砥,一名盂。璧视者大,珠视者小,砥视者正,盂视者倒。观彼之器,察我之形,由是无大小、无长短、无妍丑、无美恶。所以知形气謟我,精魄贼我,奸臣贵我,礼乐尊我。是故心不得为之君心,王不得为之主。戒之如火,防之如虎。纯俭不可袭,清静不可侮,然后可以迹容广而跻三五。
射虎射似虎者,见虎而不见石;斩暴蛟者,见蛟而不见水。是知万物可以虚,我身可以无。以我之无,合彼之虚。自然可以隐可以显,可以死,可以生而无所拘。夫空中之鹿若飞雪,而目未尝见;穴中之蚁若牛斗,而耳未尝闻,况非见闻者乎!
龙虎龙化虎变,可以蹈虚空,虚空非无也;可以贯金石,金石非有也。有无相通,物我相同。其生非始,其死非终。知此道者,形不可得毙,神不可得逝。
游云游云无质,故五色舍焉;明镜无瑕,故万物象焉。谓水之含天也,必天之含水也。夫百步之外,镜则见人,人不见影,斯为验也。是知太虚之中无所不有,万耀之内无所不见。则世人且知心仰寥廓,而不知迹处虚空。寥廓无所间,神明且不远。是以君子常正其心,常俨其容。则可以游泳于寥廓,交友于神明而无咎也。
哕咽有言臭腐之状,则辄有所哕;闻珍羞之名,则妄有所咽。臭腐了然虚,珍羞必然无,而哕不能止,咽不能已。有惧菽酱若蝤蛴者,有爱鲍鱼若凤膏者。知此理者,可以齐奢俭,外荣辱,黜是非,忘祸福。
大化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顾盼,而顾盼化揖让,揖让化升降,升降化尊卑,尊卑化分别,分别化冠冕,冠冕化车辂,车辂化宫室,宫室化掖卫,掖卫化燕享,燕享化奢荡,奢荡化聚敛,聚敛化欺罔,欺罔化刑戮,刑戮化悖乱,悖乱化甲兵,甲兵化争夺,争夺化败亡。其来也势不可遏,其去也力不可拔。是以大人以道德游泳之,以仁义渔猎之,以刑礼笼罩之,盖保其国家而护其富贵也。故道德有所不实,仁义有所不至,刑礼有所不足,是教民为奸诈,使民为淫邪,化民为悖逆,驱民为盗贼。上昏昏然不知其弊,下恍恍然不知其病,其何以救之哉!
正一世人皆知苋菹可以剖鳖,而不知朱草可以剖人。小人由是知神可以分,气可以泮,形可以散。散而为万,不谓之有馀;聚而为一,不谓之不足。若狂风飘发,魂魄梦飞;屐齿断蚓,首尾皆动。夫何故?太虚,一虚也;太神,一神也;太气,一气也;太形,一形也。命之则四,根之则一。守之不得,舍之不失,是谓正一。
天地天地盗太虚生,人虫盗天地生,?营虰者,肠中之虫也,kq我精气,铄我魂魄,盗我滋味,而有其生。有以见我之必死,所以知天之必颓。天其颓乎,我将安有;我其死乎,?营虰将安守?所谓奸臣盗国,国破则家亡;蠹虫蚀木,木尽则虫死。是以大人录精气,藏魂魄,薄滋味,禁嗜欲,外富贵。虽天地老而我不倾,?营虰死而我长生,奸臣去而国太平。
稚子稚子弄影,不知为影所弄;狂夫侮像,不知为像所侮。化家者不知为家所化,化国者不知为国所化,化天下者不知为天下所化。三皇,有道者也,不知其道化为五帝之德。五帝,有德者也,不知其德化为三王之仁义。三王,有仁义者也,不知其仁义化为秦汉之战争。醉者负醉,疥者疗疥,其势弥颠,其病弥笃,而无反者也。
阳燧阳燧召火,方诸召水,感激之道,斯不远矣。高视者强,低视者贼;斜视者狡,平视者仁;张视者怒,细视者佞;远视者智,近视者拙;外视者昏,内视者明。是故载我者身,用我者神,用神合真,可以长存。
死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物。化化不间,由环之无穷。夫万物非欲生,不得不生;万物非欲死,不得不死。达此理者虚而乳之,神可以不化,形可以不生。
爪发爪发者,我之形。何爪可割而无害,发可截而无痛?盖荣卫所不至也。则是我本无害而筋骨为之害,我本无痛而血肉为之痛。所以知喜怒非我作,哀乐非我动,我为形所昧,形为我所爱。达此理者,可以出生死之外。
神道太上者,虚无之神也;天地者,阴阳之神也;人虫者,血肉之神也。其同者神,其异者形。是故形不灵而气灵,语不灵而声灵,觉不灵而梦灵,生不灵而死灵。水至清而结冰不清,神至明而结形不明。水泮返清,形散返明。能知真死者,可以游太上之京。
神交牝牡之道,龟龟相顾,神交也;鹤鹤相唳,气交也。盖由情爱相接,所以神气可交也。是故大人大其道以合天地,廓其心以符至真,融其气以生万物,和其神以接兆民。我心熙熙,民心怡怡。心怡怡兮不知其所思,形惚惚兮不知其所为。若一气之和合,若一神之混同,若一声之哀乐,若一形之穷通。安用旌旗,安用金鼓,安用赏罚,安用行伍?斯可以将天下之兵,灭天下之敌。是谓神交之道也。
大含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气相乘而成声。耳非听声也,而声自投之;谷非应响也,而响自满之。耳,小窃也;谷,大窃也。山泽,小谷也;天地,大谷也。一窃鸣,万窃皆鸣;一谷闻,万谷皆闻。声道气,气道神,神道虚;虚含神,神含气,气含声。声气形相道相含,虽秋蚊之qnqn苍蝇之营营,无所不至也。由此知之,虽丝毫之虑,必有所察;虽啾嚓之言,必有所闻。唯大人之机,天地莫能见,阴阳莫能知,鬼神莫能窥。夫何故?道德仁义之所为。
二、术化
云龙
云龙风虎,得神气之道者也。神由母也,气由子也,以神召气,以母召子,孰敢不至也?夫荡秽者,必召五帝之气,苟召不至,秽何以荡?伏虺者,必役五星之精,苟役不至,虺何以伏?小人由是知阴阳可以作,风云可以会,山陵可以拔,江海可以覆。然召之于外,不如守之于内,然后用之于外,则无所不可。
猛虎
猛虎行,草木偃;毒鸩怒,土石揭。威之所烁,气之所搏,顽qB为之作。小人由是知铗可使之飞,山河可使之移,万物可使之相随。夫神全则威大,精全则气雄。万惑不能溺,万物可以役。是故一人所以能敌万人者,非弓刀之技,盖威之至也;一人所以能悦万人者,非言笑之惠,盖和之至也。
用神
虫之无足:蛇能屈曲,蛭能掬蹙,蜗牛能蓄缩。小人所以见其机,由是得其师,可以坐致万里而不驰。是故足行者有所不达,翼飞者有所不至,目视者有所不见,耳听者有所不闻。夫何故?彼知形而不知神,此知神而不知形。以形用神则亡,以神用形则康。
水窦
水窦可以下溺,杵糠可以疗噎。斯物也,始制于人,又复用于人。法本无祖,术本无状,师之于心,得之于象。阳为阴所伏,男为女所制,刚为柔所克,智为愚所得。以是用本无,得虚之窃者,知法术之要乎!
魍魉
魍魉附巫祭言祸福事,每来则饮食言语皆神,每去则饮食言语皆人。不知魍魉附巫祭也,不知巫祭之附魍魉也。小人由是知心可以交,气可以易,神可以夺,魄可以录。形为神之宫,神为形之容。以是论之,何所不可?
虚无
鬼之神可以御,龙之变可以役,蛇虺可以不能螫,戈矛可以不能击。唯无心者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兵刃不能加,天命不能死。其何故?志于乐者犹忘饥,志于忧者犹忘痛,志于虚无者可以忘生死。
虚实
方咫之木置于地之上,使人蹈之而有馀。方尺之木置于竿之端,使人踞之而不足。非物有小大,盖心有虚实。是故冒大暑而挠者愈热,受灸灼而惧者愈痛。人无常心,物无常性。小人由是知水可使不湿,火可使不燥。
狐狸
狐狸之怪,雀鼠之魅,不能幻明镜之鉴者,明镜无心之故也。是以虚空无心而无所不知,昊天无心万象自驰,行师无状而敌不敢欺,大人无虑而元精自归,能师于无者,无所不之。
转舟
转万斛之舟者,由一寻之木;发千钧之弩者,由一寸之机。一目可以观大天,一人可以君兆民。太虚茫茫而有涯,太上浩浩而有象。得天地之纲,知阴阳之房,见精神之藏,则数可以夺,命可以活,天地可以反覆。
心变
至淫者化为妇人,至暴者化为猛虎,心之所变,不得不变。是故乐者其形和,喜者其形逸,怒者其形刚,忧者其形戚。斯亦变化之道也。小人由是知顾六尺之躯,可以为龙蛇,可以为金石,可以为草木。大哉斯言!
珠玉
悲则雨泪,辛则雨涕;愤则结瘿,怒则结疽。心之所欲,气之所属,无所不育。邪苟为此,正必为彼。是以大人节悲辛,诫愤怒;得灏气之门,所以收其根;知元神之囊,所以韬其光;若蚌内守,若石内藏,所以为珠玉之房。
蠮々
夫蠮々之虫,孕螟蛉之子,传其情,交其精,混其气,和其神。随物大小,俱得其真。蠢动无定情,万物无定形。小人由是知马可使之飞,鱼可使之驰,土木偶可使之有知,婴儿似乳母,斯道不远矣。
胡夫
胡夫而越妇,其子髯面而矬足;蛮夫而羌妇,其子拗鼻而昂首。梨接桃而本强者其实毛,梅接杏而本强者其实甘。以阴孕阳,以柔孕刚,以曲孕直,以短孕长,以大孕小,以圆孕方,以水孕火,以丹孕黄。小人由是知可以为金石,可以为珠玉,可以为异类,可以为怪状,造化之道也。
阴阳
阴阳相搏,不根而生芝菌;燥湿相育,不母而生蝤蛴。是故世人体阴阳而根之,学燥湿而母之,无不济者。小人由是知陶炼五行,火之道也;流行无穷,水之道也;八卦环转,天地之道也;神物乃生,变化之道也。是以君子体物而知身,体身而知道。夫大人之道幽且微,则不知其孰是孰非。
海鱼
海鱼有以虾为目者,人皆笑之。殊不知古人以囊萤为灯者,又不知书非日之光则不能驰,夜非烛之明则有所欺。观傀儡之假而不自疑,嗟明友之逝而不自悲,贤兴愚莫知,唯抱纯白、养太玄者,不入其机。
菊松
菊松所以能凌霜者,藏正气也;美玉所以能犯火者,蓄至精也。是以大人书运灵旗,夜录神芝,觉所不觉,思所不思,可以冬御风而不寒,夏御火而不热。故君子藏正气者,可以远鬼神、伏奸佞;蓄至精者,可以福生灵、保富寿。夫何为?多少之故也。
动静
动静相磨,所以化火也;燥湿相蒸,所以化水也;水火相勃,所以化云也;汤盎投井,所以化雹也;饮水雨日,所以化虹霓也。小人,由是知阴阳可以召,五行可以役,天地可以别构,日月可以我作。有闻是言者,必将以为诞。夫民之形也,头圆而足方,上动而下静,五行运于内,二曜明于外。斯亦构之道也。
声气
操琴瑟之音,则jr然而闲;奏邓卫之音,则乐然而逸;碎瓴甓之音,则背膂凛森;挝鼓鼙之音,则鸿毛踯躅,其感激之道也如是。以其和也,召阳气,化融风,生万物也。其不和也,作阴气,化厉风,辱万物也。气由声也,声由气也,气动则声发,声发则气振,气振则风行而万物变化也。是以风云可以命,霜雹可以致,凤凰可以歌,熊罴可以舞,神明可以友,用乐之术也甚大。
大同
虚含虚,神含神,气含气,明含明,物含物。达此理者,情可以通,形可以同。同于火者化为火,同于水者化为水,同于日月者化为日,同于金石者化为金石。唯大人无所不同,无所不化,足可以兴虚皇并驾。
帝师
镜非求鉴于物,而物自投之;橐非求饱于气,而气自实之。是故鼻以虚受臭,耳以虚受声,目以虚受色,舌以虚受味。所以心同幽冥,则物无不受;神同虚无,则事无不知。是以大人夺其机,藏其微,羽符至怪,阴液甚奇,可以守国,可以救时,可以坐为帝王之师。
琥珀
琥珀不能呼腐芥,丹砂不能入焦金,磁石不能取惫铁,元气不能发陶炉。所以大人善用五行之精,善夺万物之灵,食天人之禄,驾风马之荣。其道也在忘其形而求其情。
三、德化
五常
儒有讲五常之道者,分之为五事,属之为五行,散之为五色,化之为五声,俯之为五岳,仰之为五星,物之为五金,族之为五灵,配之为五味,感之为五情。所以听之者若醯鸡之游太虚,如井蛙之浮沧溟,莫见其鸿氵蒙之涯,莫测其浩渺之程。日暮途远,无不倒行。殊不知五常之道一也,忘其名则得其理,忘其理则得其情。然后牧之以清静,栖之以杳冥,使混我神气,符我心灵。若水投水,不分其清;若火投火,不问其明。是谓夺五行之英,盗五常之精,聚之则一芥可包,散之则万机齐亨。其用事也如酌醴以投器,其应物也如悬镜以鉴形。于是乎变之为万象,化之为万生,通之为阴阳,虚之为神明。所以运帝王之筹策,代天地之权衡,则仲尼其人也。
飞蛾
天下贤愚,营营然若飞蛾之投夜烛,苍蝇之触晓窗。知往而不知返,知进而不知退。而但知避害而就利,不知聚利而就害。夫贤于人而不贤于身,何贤之谓也?博于物而不博于己,何博之谓也?是以大人利害俱忘,何往不臧?
异心
虎踞于林,蛇游于泽,非鸱鸢之仇;鸱鸢从而号之,以其蓄异心之故也。牛牧于田,豕眠于圃,非乌鹊之驭;乌鹊从而乘之,以其无异心之故也。是故麟有利角,众兽不伏;凤有利觜,众鸟不宾;君有奇智,天下不臣。善驰者终于蹶,善斗者终于败。有数则终,有智则穷。巧者为不巧者所使,诈者为不诈者所理。
弓矢
天子作弓矢威天下,天下盗弓矢以侮天子。君子作礼乐以防小人,小人盗礼乐以僭君子。有国者好聚敛,蓄粟帛、具甲兵以御贼盗,贼盗擅甲兵、踞一粟帛以夺其国,或曰:“安危德也。”又曰:“兴亡数也。”苟德可以恃,何必广粟帛乎?苟数可以凭,何必广甲兵乎?
聪明
无所不能者,有大不能;无所不知者,有大不知,夫忘弓矢然后知射之道,忘策辔然后知驭之道,忘弦匏然后知乐之道,忘智虑然后知大人之道。是以天下之主,道德出于人;理国之主,仁义出于人;亡国之主,聪明出于人。
有国
有国之礼,享郊庙,敬鬼神也;rB龟策占吉凶也。敬鬼神,信祸福之职也;占吉凶,信兴亡之数也。柰何有大不信,穷民之力以为城郭,夺民之食为储蓄?是福可以力取,是祸可以力敌;是疑贰于鬼神,是欺惑于龟策,是不信于天下之人;斯道也,赏不足动,罚不足惧,国不足守。
黄雀
黄雀之为物也,日游于庭,日亲于人而常畏人,而人常挠之。玄鸟之为物也,时游于户,时亲于人而不畏人,而人不挠之,彼行促促,此行佯佯;彼鸣啾啾,此鸣锵锵;彼视双双,此视汪汪;彼心戚戚,此心堂堂。是故疑人者为人所疑,防人者为人所防。君子之道,仁兴义、中兴正,何忧何害!
笼猿
笼中之猿,踊跃万变不能出于笼;匣中之虎,狂怒万变不能出于匣;小人之机,智虑万变不能出于大人之道。夫大人之道,如地之负,如天之垂。无日不怨,无人不欺,怨不我怒,欺不我夷,然后万物知其所归。
常道
仁义者常行之道,行之不得其术,以至于亡国。忠信者常用之道,用之不得其术,以至于护罪。廉洁者常守之道,守之不得其术,以至于暴民。财辩者常御之道,御之不得其术,以至于罹祸。盖拙在用于人,巧在用于身。使民亲稼则怨,诫民轻食则怒。夫饵者鱼之嗜,膻者蚁之慕,以饵投鱼鱼必以惧,以膻投蚁蚁必去,由不得化之道。
感喜
感父之慈,非孝也;喜君之宠,非忠也。感始于不感,喜始于不喜。多感必多怨,多喜必多怒。感喜在心,由物之有毒,由蓬之藏火,不可不虑。是以君子之业,爵之不贵,礼之不大,亲之不知,疏之不疑,辱之不得,何感喜之有。
太医
太医之道,脉和而实者为君子,生之道也;挠而浮者为小人,死之道也。太卜之道,策平而慢者为君子,吉之道也;曲而利者为小人,凶之道也。以是论之,天下之理一也,是故观其国,则知其臣;观其臣,则知其君;观其君,则知其兴亡。臣可以择君而仕,君可以择臣而任。夫揖让可作而躁静不可作,衣冠可诈而形器不可诈,言语可文而声音不可文。
谗语
藏于人者谓之机,奇于人者谓之谋。殊不知道德之机,众人所知;仁义之谋众人所无。是故有赏罚之教则邪道进,有亲疏之分则小人入。夫弃金于市,盗不敢取;询政于朝,谗不敢语,天下之至公也。
刻画
画者不敢易于圆象,苟易之,必有咎。刻者不敢侮于本偶,苟侮之,必贻祸。始制作于我,又要敬于我,又真祸于我。是故张机者用于机,设险者死于险,建功者辱于功,立法者惧于法。动一穷则百穷相会,举一事则万事有害,所以机贵乎明,险贵乎平,功贵乎无状,法贵乎无象。能出刻书者,可以名之为大象。
酒醴
夫酒醴者,迫之饮愈不饮,恕之饮愈欲饮。是故抑人者人抑之,容人者人容之;贷其死者乐其死,贷其输者乐其输。所以民盗君之德,君盗民之力。能知反覆之道者,可以居兆民之职。
恩赏
侯者人所贵,金者人所重,众人封公而得侯者不美,众人分玉而得金者不乐。是故赏不可妄行,恩不可妄施。其当也由为争夺之渐,其不当也即为乱亡之基。故我自卑则赏不能大,我自俭则恩不得奇。历观乱亡之史皆骄侈,恩赏之所以为也。
养民
民不怨火而怨使之禁火,民不怨盗而怨使之防盗。是故济民不如不济,爱民不如不爱。天有雨露,所以招其怨;神受祷祝,所以招其谤。夫禁民火不如禁心火,防人盗不如防我盗,其养民也如是。
四、仁化
得一
旷然无为之谓道,道能自守之谓德,德生万物之谓仁,仁救安危之谓义,义有去就之谓礼,礼有变通之谓智,智有诚实之谓信,通而用之之谓圣。道,虚无也,无以自守,故授之以德。德,清静也,无以自用,故授之以仁。仁用而万物生,万物生必有安危,故授之以义。义济安拔危,必有藏否,故授之以礼。礼秉规持范,必有疑滞,故授之以智。智通则多变,故授之以信,信者,成万物之道也。古
五行
道德者,天地也。五常者,五行也。仁发生之谓也,故均于木。义,救难之谓也,故均于金。礼,明白之谓也,故均于火。智,变通之谓也,故均于水。信,悫然之谓也,故均于土。仁不足则义济之,金伐木也。义不足则礼济之,火伐金也。礼不足则智济之,水伐火也。智不足则信济之,土伐水也。始则五常相济之业,终则五常相伐之道,斯大化之往也。
畋渔
夫禽兽之于人也何异?有巢穴之居,有夫妇之配,有父子之性,有死手之情。乌反哺,仁也;隼悯胎,义也;蜂有君,礼也;羊跪乳,智也;雉不再接,信也。孰究其道?万物之中五常百行无所不有也,而教之为纲罟,使之务畋渔。且夫焚其巢穴,非仁也;夺其亲爱,非义也;以斯为享,非礼也;教民残暴,非智也;使万物怀疑,非信也。夫膻臭之欲不止,杀害之机不已。羽毛虽无言,必状我为贪狼之兴封;鳞介虽无知,必名我为长鲸之与巨虺也。胡为自安,焉得不耻?吁!直疑自古无君子。
牺牲
牺牲之享,羔雁之荐,古之礼也。且古之君子,非不知情之忧喜、声之哀乐能动天地、能感鬼神。刀杌前列,则忧喜之情可知矣;鹰犬齐至,则哀乐之声可知矣。以是祭天地,以是祷神明,天地必不享,苟享之必有咎;神明必不歆,苟歆之必有悔。所以知神龙见,丧风云之象也;凤凰来,失尊戴之象也;麒麟出,亡国土之象也。观我之义,禽必不义也;以彼为祥,禽必不祥也。
太和
非兔狡,猎狡也;非民诈,吏诈也。慎勿怨盗贼,盗贼惟我召;慎勿怨叛乱,叛乱禀我教。不有和睦,焉得仇雠;不有赏动,焉得斗争。是以大人无亲无疏,无爱无恶,是谓太和。
鱼斋
海鱼有吐墨水上庇其身而游者,人因墨而渔之。夫智者多屈,辩者多辱,明者多蔽,勇者多死。扃ox固,贼盗喜;忌讳严,敌国幸。禁可以越者,号也;兵可以夺者,符也。蜀败于山,晋败于马。夫大人之机,道德仁义而已矣。
神弓
誉人者人之誉,谤人者人谤之,是以君子能罪己,斯罪人也;不报怨,斯报怨也。所谓神弓鬼矢,不张而发,不注而中。天得之以假人,人得之以假天下。
救物
救物而称义者,人不义之;行惠而求报者,人不报之。民之情也,让之则多,争之则少,就之则去,避之则来;与之则轻,惜之则夺。是故大义无状,大恩无象。大义成,不知者荷之;大恩就,不识者报之。
书道
心不疑乎手,手不疑乎笔,忘手笔,然后知书之道。和畅,非巧也;淳古,非朴也;柔弱,非美也;强梁,非勇也。神之所浴,气之所沐。是故黠策蓄血气,顾盼含情性。无笔黑之迹,无机智之状;无刚柔之容,无驰骋之象。若皇帝之道熙熙然,君子之风穆穆然。是故观之者,其心乐,其神和,其气融,其政太平,其道无朕。夫何故?见山思静,见水思动,见云思变,见石思贞,人之常也。
凤鸱
凤不知美,鸱不知恶,陶唐氏不知圣,有苗氏不知暴。使陶氏恃其圣,非圣也;有苗氏知其暴,不暴也。众人皆能写人之形,而不能写己之形;皆能求人之恶,而不能求己之恶;皆能知人之祸,而不能知己之祸。是以大人听我声,察我色,候我形,伺我气,然后知人之情伪。
知人
观其文章,则知其人之贵贱焉;观其书篆,则知其人之情性焉;闻其琴瑟,则知其人之道德焉;闻其教令,则知其人之吉凶焉。小人由是知唐尧之容淳淳然,虞舜之容熙熙然,伯禹之容荡荡然,殷汤之容堂堂然,文王之容巍巍然,武王之容谔谔然,仲尼之容皇皇然。则天下之人,可以自知其愚与贤。
蝼蚁
蝼蚁之有君也,一拳之宫,与众处之;一块之台,与众临之;一粒之食,与众蓄之,一虫之肉,与众咂之;一罪之疑,与众戮之。故得心相通而后神相通。神相通而后气相通,气相通而后形相通。故我病则众病,我痛则众痛,怨何由起,叛何由始?斯太古之化也。
歌舞
能歌者不能者听之,能舞者观之,巧者不巧者辨之,贤者不贤者任之。夫养木者必将伐之,待士者必将死之。纲之以冠冕,钓之以爵禄。若马驾车辂,贵不我得;彘食糟糠,肥不我有。是以大人道不虚贵,德不虚守;贫有所倚,进有所恃。退者非乐寒贱,而甘委弃。
踯躅
踯躅之酒,乌啄之脯,莨荡之膏,冶葛之乳。初啖之若芥,再啖之若黍,复啖之若丸,又啖之若脯。小人由是知强弩可以渐引,巨鼎可以渐举,水火可以渐习,虎兕可以渐侣。逆者我所化,辱者我所与,不应者我所命,不臣者我所取。所以信柔马不可驭,渐贼不可御。得之以为万化之母。
止斗
止人之斗者使其斗,抑人之忿者使其忿;善救斗者预其斗,善解忿者济其忿。是故心不可伏,而伏之愈乱;民不可理,而理之愈怨。水易动而自清,民易变而自平。其道也在不逆万物之情。
象符
术有降万物之蕴毒者,则交臂钩指,象之为符。是故若夭矫之势者鳞之符,若飞腾之势者羽之符,若偃蹇之势者毛之符,若拳跼之势者介之符,所以知拱折者人之符。夫拱手者,人必拱之;折腰者,人必折之,礼之本也。而疏之为万象,别之为万态。教之蹈舞,非蹈舞也;使之祷祝,祷祝也,我既寡实,彼亦多虚。而责人之无情,固无情也;而罪礼之无验,固无验也。
善恶
为恶者畏人识,必有识者;为善者欲人知,必有不知者。是故人不识者,谓之大恶;人不知者,谓之至善。好行惠者恩不广,务奇特者功不大,善博奕者智不远,文绮丽者名不久。是以君子惟道是贵,惟德自守,所以能万世不朽。
五、食化
七夺
一日不食则惫,二日不食则病,三日不食则死。民事之急,无甚于食,而王者夺其一,卿士夺其一,兵吏夺其一,战伐夺其一,工艺夺其一,商贾夺其一,道释之族夺其一,稔亦夺其一,俭亦夺其一。所以蚕告终而缲葛苎之衣,稼云毕而饭橡栎之实。王者之刑理不平,斯不平之甚也;大人之道救不义,斯不义之甚也。而行切切之仁,用戚戚之礼,其何以谢之哉!
巫像
为巫者鬼必附之,设像者神必主之,盖乐所响也。戎羯之礼,事母而不事父;禽兽之情,随母而不随父;凡人之痛,呼母而不呼父,盖乳哺之教也。虎狼不过于嗜肉,蛟龙不过于嗜血,而人无所不嗜。所以不足则斗,不与则判,鼓天下之怨,激烈士之忿。食之道非细也。
养马
养马者主,而牧之者亲;养子者母,而乳之者亲。君臣非所比,而比之者禄也;子母非所爱,而爱之者哺也。驽马本无知,婴儿本无机,而知由此始,机由此起。所以有爱恶,所以有彼此,所以稔斗争而蓄奸诡。
丝纶
王取其丝,吏取其纶;王取其纶,吏取其纟孛。取之不已,至于欺罔;欺罔不已,至于鞭挞;鞭挞不已,至于盗窃;盗窃不已,至于杀害;杀害不已,至于刑戮。欺罔非民爱而裒敛者教之,杀害非民原而鞭挞者训之。且夫火将逼而投于水,知必不免,且贵其缓;虎将噬而投于谷,知必不可,或觊其生。以斯为类,悲哉!
奢僭
夫君子不肯告人以饥,耻之甚也。又不肯矜人以,饱愧之甚也。既起人之耻愧,必激人之怨咎,食之害也如是。而金笾玉豆,食之饰也;鼓钟戛石,食之游也;张组设绣,食之惑也;穷禽竭兽,食之暴也;滋味厚薄,食之忿也;贵贱精粗,食之争也。欲之愈不止,求之愈不已,贫食愈不足,富食愈不美。所以奢僭由兹而起,战伐由兹而始。能均其食者,天下可以治。
燔骨
嚼燔骨者,焦脣烂舌不以为痛;饮醇酎者,哕肠呕胃不以为苦。馋嗜者由忘于痛苦,饥穷者必轻于性命。痛苦可忘,无所不欺;性命可轻,无所不为。是以主者以我欲求人之欲,以我饥求人之饥。我怒民必怒,我怨民必怨。能知其道者,天下胡为乎叛?
食迷
民有嗜食而饱死者,有婪食而鲠死者,有感食而义死者,有辱食而愤死者,有争食而斗死者,人或笑之。殊不知官所以务禄,禄所以务食;贾所以务财,财所以务食。而官以矫佞馋讟而律死者,贾以波涛江海而溺死者,而不知所务之端,不知得死之由,而迁怨于辈流,归咎于江海,食之迷也。
战欲
食之欲也,思监梅之状,则辄有所咽而不能禁;见盘肴之盛,则若所吞而不能遏。饥思啖牛,渴思饮海。故欲之于人也如贼,人之于欲也如战。当战之际,锦绣珠玉不足为富,冠冕旌旗不足为贵,金石丝竹不闻其音,宫室台榭不见其丽。况民复常馁,民情常迫,而论以仁义,其可信乎?讲以刑政,其可畏乎?
胶竿
执胶竿捕黄雀,黄雀从而噪之;捧盘食享乌鸟,乌鸟从而告之。是知至暴者无所不异,至食者无所不同。故蛇豕可以友而群,虎兕可以狎而驯,四夷可以率而宾。异族犹若此,况复人之人。
庚辛
庚氏穴池,构竹为凭槛,登之者其声“策策”焉。辛氏穴池,构木为凭槛,登之者其“堂堂”焉。二氏俱牧鱼于池中,每凭槛投饥,鱼必踊跃而出。他日但闻“策策”“堂堂”之声,不投饵亦踊跃而出,则是庚氏之鱼可名“策策”,辛氏之鱼可名“堂堂”,食之化也。
兴亡
疮者人之痛,火者人之急,而民喻饥谓之疮,比饿谓之火,盖情有所切也。夫鲍鱼与腐尸无异,鱁鮧与足垢无殊,而人常食之。饱犹若是,饥则可知。苟其饥也无所不食,苟其迫也无所不为。斯所以为兴亡之机。
雀鼠
人所以恶雀鼠者,谓其有攘窃之行;雀鼠所以疑人者,谓其怀盗贼之心。夫上以食而辱下,下以食而欺上,上下得不恶下,下不得不疑上,各有所切也。夫剜其肌、啖其肉,不得不哭;扼其喉、夺其哺,不得不怒。民之瘠也由剜其肌,民之馁也由夺其哺。呜呼,惜哉!
无为
牛可使之驾,马可使之负,犬可使之守,鹰可使之击,盖食这所感也。猕猴可使之舞,鹦鹉可使之语,鸱鸢可使之死斗,蝼蚁可使之合战,盖食有所教也。鱼可使之吞钩,虎可使之人陷,雁可使之触纲,敌国可使之自援,盖食有所利也,天地可使之交泰,神明可使之掖卫,高尚可使之屈折,夷狄可使之委伏,盖食有所奉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暨乎万族,皆可以食而通之。我服布素则民自暖,我食葵藿则民自饱。善用其道者,可以肩无为之化。
王者
猎食者母,分乳者子。全生者子,触纲者母。母不知子之所累,子不知母之所苦。王者衣缨之费、盘肴之直,岁不过乎百万,而封人之土地,与人之富贵,百万之百万。如咂王之肌,如饮王之血。乐在于下,怨在于上,利归于众,咎归于王。夫不自贵,天下安敢贵;不自富,天下安敢富?
鸱鸢
有智者悯鸱鸢之击腐鼠,嗟蝼蚁之驾毙虫,谓其为虫不若为人。殊不知当歉岁则争臭毙之尸,值严围则食父子之肉。斯豺狼之所不忍为,而人为之,则其为人不若为虫。是知君无食必不仁,臣无食必不义,士无食必不礼,民无食必不智,万类无食必不信。是以食为五常之本,五常为食之末。苟王者能均其衣,能让其食,则黔黎相悦,仁之至也;父子相爱,义之至也;饥饱相让,礼之至也;进退相得,智之至也;许诺相从,信之至也。教之善也在于食,教之不善也在于食。其物甚卑,其用甚尊;其名尤细,其化尤大。是谓无价之宝。
六、俭化
太平
夫水火,常用之物,用之不得其道,以至于败家,盖失于不简也。饮馔,常食之物,食之不得其道,以至于亡身,盖失于不节也。夫礼失于奢,乐失于淫。奢淫若水,去不复返,议欲救之,莫过乎俭。俭者,均食之道也。食均则仁义生,仁义生则礼乐序,礼乐序则民不怨,民不怨则神不怒,太平之业也。
权衡
服纟希纟谷者不寒,而衣之布帛愈寒;食藜藿者不饥,而饭之黍稷愈饥。是故我之情也,不可不虑;民之心也,不可不防。凡民之心,见负石者则乐于负涂,见负涂者则乐于负刍。饥寒无实状,轻重无必然,皆丰俭相形,彼我相平,我心重则民心重,我负轻则民负轻。能至于俭者,可以与民为权衡。
礼道
礼贵于盛,俭贵于不盛;礼贵于备,俭贵于不备;礼贵于簪绂,俭贵于布素;礼贵于炳焕,俭贵于寂寞。富而之愈不乐,贵而贵之愈不美,赏而赏之愈不足,爱而爱之愈不敬。金玉者,富之常;官爵者,贵之常。渴饮则甘,饥食则香。夫惟俭,所以能知非常。
食象
观食象者食牛不足,观戴冕者戴冠不足。不足有所自,不廉有所始。是知王好奢则臣不足,臣好奢则士不足,士好奢则民不足,民好奢则天下不足。夫天下之物十之,王好一,民亦一;王好五,民亦五;王好十,民亦十。以十论之,则是十家为一家,十国为一国,十天下为一天下,何不弊之有!
民情
其夫好饮酒者,其妻必贫。其子好臂鹰者,其家必困。剩养一仆,日饭三瓯,岁计千瓯。以一岁计之,可享千兵。王者岁率是享,则必告劳而聚怨,病在于增不于损。王驾牛车,民骄于行;王居土陛,民耻于平。杜之于渐,化之于俭。所以见葛pC不足者,则乐然服布素之衣;见窳杯而食者,则欣然用陶匏之器,民之情也。
悭号
世有悭号者,人以为大辱,殊不知始得为纯俭之道也。于己无所与,于民无所取。我耕我食,我蚕我衣。妻子不寒,婢仆不饥。人不怨之,神不罪之。故一人知俭则一家富,王者知俭则天下富。
君民
君之于民,异名而同爱。君乐驰骋,民亦乐之;君喜声色,民亦喜之;君好珠玉,民亦好之;君嗜滋味,民亦嗜之。其名则异,其爱则同。所以服布素者,爱士之簪组;服士之簪组者,爱公卿之剑佩;服公卿之剑佩者,爱王者之旒冕,是故王者居兆民所爱之地,不得不虑也。况金根玉辂夺其货,高台崇榭夺其力,是贾民之怨,是教民之爱。所以积薪聚米,一岁之计,而易金换玉,一日之费,不得不困,不得不俭。
乳童
乳童拱手,谁敢戏之,岂在乎黼黻也。牧竖折腰,谁敢背之,岂在乎刑政也。有宾主之敬,则鸡黍可以为大享,岂在乎箫韶也。有柔淑之态,则荆苎可以行妇道,岂在乎组绣也。而王者之制,设沟隍以御之,陈jF戟以卫之,蓄粟帛以养之,张栏槛以远之。盖有机于民,不得不藏;有私于己,不得不防。夫能张俭之机,民自不欺;用俭之私,我自不疑。夫俭者,可以为大人之师。
化柄
俭于听可以养虚,俭于视可以养神,俭于言可以养气,俭于私可以护富,俭于公可以保贵,俭于门闼可以无盗贼,俭于环卫可以无叛乱,俭于职官可以无奸佞,俭于嫔嫱可以保寿命,俭于心可以出生死。是知俭可以为万化之柄。
御一
王者皆知御一可以治天下也,而不知孰谓之一。夫万道皆有一:仁亦有一,义亦有一,礼亦有一,智亦有一,信亦有一。一能贯五,五能宗一。能得一者,天下可以治。其道盖简而出自简之,其言非玄而人自玄之。是故终迷其要,竟惑其妙。所以议守一之道,莫过乎俭;俭之所律,则仁不荡,义不乱,礼不奢,智不变,信不惑。故心有所主,而用有所本,用有所本而民有所赖。
三皇
君俭则臣知足,臣俭则士知足,士俭则民知足,民俭则天下知足。天下知足,所以无贪财,无竞名,无奸蠹,无欺罔,无矫佞。是故礼义自生,刑政自宁,沟垒自平,甲兵自停,游荡自耕,所以三皇之化行。
天牧
奢者三岁之计,一岁之用;俭者一岁之计,三岁之用。至奢者犹不及,至俭者尚有馀。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馀。奢者心常贫,俭者心常富。奢者好亲人,所以多过,俭者能远人,所以寡祸。奢者事君必有所辱,俭者事君必保其禄。奢者多忧,俭者多福,能终其俭者,可以为天下之牧。
雕笼
悬雕笼、事玉粒养黄雀,黄雀终不乐。垂礼乐、设赏罚教生民,生民终不泰。夫心不可安而自安之,道不可守而自守之,民不可化而自化之。所以俭于台榭则民力有馀,俭于宝货则民财有馀,俭于战伐则民时有馀。不与之由与之也,不取之由取之也。海伯亡鱼,不出于海;国君亡马,不出于国。
礼要
夫礼者,道出于君而君由不知,事出于职而职由不明。儒者栖山林,敬师友,穷理乐,讲本末。暨乎见羽葆车辂之状,钟鼓箫韶之作,则矍然若鹿,怡然若豕;若醉于酒,若溺于水,莫知道之本,莫穷礼旨。谓弓为弧,则民不知矣;谓马为驷,则民莫信矣。所以数乱于多,不乱于少;礼惑于大,不惑于小。能师于俭者,可以得其要。
清静
奢者好动,俭者好静;奢者好难,俭者好易;奢者好繁,俭者好简;奢者好逸乐,俭者好恬淡。有保一器毕生无璺者,有挂一裘十年不毙者。斯人也可以亲百姓,可以司粟帛,可以掌符玺,可以即清静之道。
损益
夫仁不俭,有不仁;义不俭,有不义;礼不俭,有非礼;智不俭,有无智;信不俭,有不信。所以知俭为五常之本,五常为俭之末。夫礼者,益之道也;俭者,损之道也。益者损之旨,损者益之理。礼过则淫,俭过则朴。自古及今,未有亡于俭者也。
解惑
谦者人所尊,俭者人所宝。使之谦必不谦,使之俭必不俭。我谦则民自谦,我俭则民自俭。机在此不在彼,柄在君不在人。恶行之者惑,是故为之文。
评注:
一、道之变化
宇宙大道的衍生,其机理是这样的:由虚空而生元神,由元神而生阴阳之气,阴阳之气二分而后相互作用则生有形物体,这就是无中生有的过程。有形乃成,则虚空、元神、气和形体之间就发生了表象上的分裂,但彼此实际上还是相互联结的,互为阴阳相互作用。理解了宇宙大道的原理,就懂得如何去回归大道并与之合一,而非盲目地受大道的绝对支配。基本的途径是:忘却有形而发现气,忘却气而发现元神,忘却元神而发现虚空,虚空乃宇宙之本,实际上就是整个宇宙,发现了虚空的真相也就明白了整个宇宙的道理了。因此,上古圣人既知虚空、元神、气和形体可以相互分离,也知四者可以合一,分离则可以为有为之事,合一则可以明无为之理,他们明白了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道理,在有形肉身的前提下,通过修炼忘却有形而哺养气,忘却气而哺养元神,忘却元神而哺养虚空,使自身分离的两根太极弦重新连结起来,把自己转化为一个悖论,造就与宇宙类同的不一不二的永动机,无虚无实,无阴无阳,浑然一体,遂得永生。也就是说,如果他们收敛形气神,可以将宇宙能量积累在虚空中,如果他们舒展形气神,就可以从虚空中激发出能量做出神奇的事情。或者说,他们与宇宙一样,可以入太虚而合一,也可以出太虚而为太一,能静能动,能空能非空,随心所欲,而没有世间人无可避免的矛盾和不圆融。也因此,于这些上古圣人而言,其本身既是火又是水,世间人认为不可能共存的东西在他们身上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他们与宇宙合为一体,既无我无他又有我有他,没有寒冷的痛苦,也没有酷暑的煎熬,整个生命由一阴一阳无限循环转化为纯阴纯阳共体,他们没有生死病老的问题,与宇宙一样不生不灭,这就是神奇的道之变化。
2、蛇有变化成乌龟,鸟雀变化成蛤蚧,他怎么会忽然忘记自已原本曲折盘旋的状态,而得到象乌龟一样步履蹒跚呢。那鸟雀突然失去它们原有的飞鸣的状态,却得到一个凯甲的身体呢,用斧头砍用刀削也不能增加它的功效,用各种量具来恒量也不能定它的形象,为什么变化这样迅速,估且我们在空中砌一个房子,我们见到房子不见到空,我们将房子打碎让空出来,然后我们见到空不再见到房子,形体没有妨碍,而我们人为地妨碍它,物体没有阻滞而我们人为地阻滞它,真可悲呀
这一节中重点阐述的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偏差.我们看到有形物体,就容易被其形状所迷惑,忘记了任何事物其内在本质还是空的,是无;而看到空,又容易被空所迷惑,以为是一无所有,忘记了无本身也是有.而且,无其实大有,是万有.
宇宙本体是虚空,虚空无所不化,可以生出万有.如果我们的元神与虚空融合,其实也就神通万化了.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能神通万化呢?因为我们自己的断见或佛教中所谓的执着在妨碍我们达到这种境界,而并不是宇宙禁止你达到这种境界.宇宙从来没有限定我们的命运,限定我们的命运的,是我们隐藏在我们意识深处的偏执.明白这个道理,就明白佛为什么说众生皆苦啊.就明白为什么作者在本节之后发出那样的悲叹了.
3、眼睛看不见的东西,我们可以借助镜子等工具来看到,耳朵听不到的东西,我们可以借助中空的东西来听到.这看起来好象很正常,但仔细想想,却又觉得有哪里不正常.如果说借助工具我们可以听到和看到东西,那为什么没有工具为什么我们就看不到呢?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受到了肉体的限制.既然我们可以看到和听到事物,说明我们本身存在着这种能力,但我们显然受到了肉体器官的限制.毛发可以剪掉,身体疤痕可以弥合,器官可以移植,那这个肉体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我"呢?所以文者再千年前就指出,身体器官是可以以假为真的,外表是可以美容滴.我们既然知道美容以后的那个不是那个人的真实面貌,为什么不明白我们的肉体其实也不时我们真实的面貌呢?这一切实在的东西,其实都是好假啊,我们需要这个肉体,可我们不希望被它所迷惑,被它所奴隶.你说我们怎么会被肉体所奴隶?难道不是吗?肉体饿了,我们就必须找食物来喂他,肉体冷了,我们必须找衣服来暖它,肉体闲着没事,就春情荡漾,我们必须追求女人来满足它.这个肉体搞得我们活得那么累,我们却以为它就是我,我就是它.所以,我们必须知道,肉体并不是我们的本体,它是困住我们的牢房,如果没有这个肉身,还我本来面目,我们又有什么不能实现的呢?
其实精神也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文者没有指出这一点.我们的精神和情感也大体不是我们自己的.为什么甜言蜜语可以使得你对一个人产生好感?为什么别人说句不好的话,你就会生气?这些东西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实质影响?可是为什么我们根本控制不了自己?啊,看来精神也在迷惑我们自己.我们被这个有形世界给迷住了,这个有形世界成为我们的牢房.其实,这个世界何曾困住我们呢?是我们自己在困自己啊,其实这个肉体何曾有心想迷惑你啊,是你自己的欲望在迷惑自己.我们打的跟我们坐宝马到底有多大差别啊?物质的快感是边际递减的,其实我们生命所真正需要的物质补充哪里需要太多啊?那我们拼命追求这些,以为没有这些我们就不能活,不是自己在迷惑自己吗?
要由真实的自我来主宰物质主宰精神,不要让这些客体来主宰自我啊.
那你会问,那到底什么是我们真实的主体呢?我会说我们的主体是一种无形无色的元神,它在虚空中,与虚空不一不二,你永远寻找不到它,你永远看不到它,它是空的,但是它就是真实地存在着.
4、我们身体旋转,停下来我们会觉得天地在旋转,我们盯着旋涡,我们会头晕目旋.是房屋在旋转迷惑你吗?是人自己的错觉而已,是回流改变你吗?是你自己改变自己.正因为我们受自己的迷惑,所以世人都是很好骗的,变把戏的人就可以轻易地以布巾迷惑你,变出兔子,让你以为其神通无比,对其顶礼膜拜,心怀恶意的小人可以堆满笑容,甜言蜜语来欺骗你,让你身受其害.正因为人习惯于被自己欺骗,所以魔可以装做是佛来鼓惑世人,而世人却以为其是真佛,唉,世间要找一个不被人欺的人何其难也.达磨东来,说我要找的不过是一个不被人欺的人而已.求道者想寻道,拼命苦求,达磨不理睬,最后才说,你想求道,那就割下你的手吧,求道者真的把手给割下来.我们说,佛怎么这么残酷,可是在佛的眼里,一只手算什么,那不过是个客体而已,是个摆设而已,你的本体不生不灭,谁又能增其一分,谁又减其一分呢?正因为你有迷恋,所以你才不能认识真实自我,如果你能把手割下来,那你已经开始破除迷恋了,别人已经欺不了你了,你也欺骗不了自己了,其实,这时候你就不必把手割下来了.
什么样的人不会被欺骗呢?就是无所畏惧无所贪恋的人不会被欺骗,这种人元神常得清静,也就与宇宙本体融合了,也在这时候其也就实现了真正的大自由.求佛者燃手敬佛,佛要你手有什么用?那是他们破自我的执着而已.
我想我离真正的求道者还很远,道理我可以想明白,可是这种真正勇于用行动破执的境界我还差得太远.不过,我想,明白道理也算是一种进步了.
5、有术士练铅丹用以充饥代替谷食,这可能有内在的道理.但是,有人物质丰富的时候,可以吃得饱饱,物质匮乏时候吃得很少也无所谓,这就不是丹药所能达到的功效了,而是由于人的元神精纯的缘故了.我们有时候可以体会到, 并不觉得饿,但是就想是想吃点东西,我们有时候吃很少的东西,但却不觉得饿.这说明不是我们本体真的需要食物,是我们的肉体需要食物,这样说来,练铅丹用以充饥代替谷食的道理就明确了,丹药其实并不能使得我们饱而是人自己觉得饱了.饥与饱本是肉体带给本体的幻觉,因为我们没有做到与道融为一体.饥与饱的感觉于人跟香烟对于吸烟者大体是同样的效果.所以,如果人能做到有无合一,生死合一,情性合一,内外合一,就可以跳出五行,脱离三界,何必怕天天大吃大喝(济公?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坐?),何必怕百天吃一食?
这一节跟科学观点差异很大,但并非没有借鉴意义,现在人既贪吃,吃出很多病来,即便能自我控制,也是很痛苦,一方面贪吃,一方面又怕肥又怕高血压,所以贪吃的人天天烦着吃的问题,天天要节食.考虑一下,饮食以适度则可而止应是比较理性的态度,一方面现代社会物质比较丰富了,不象古代战乱,时刻面临物质匮乏的压迫,因此也不必太过强求从道体领域来消弥现实的痛苦,另一方面,无节制的贪吃,只不过是肉体的贪欲导致的,从精神或道体领域来消弥这种贪欲,也是必要的.
6、将无数面镜子围成一个圆圈,一个镜子照到一个初始形象,则其他镜子中都会有这个形象,并且每面镜子中都映照出其他所有镜子,镜子中有镜子,无穷无尽.我们想找到那个初始形象,但由于初始形象本身就是空是虚无,所以我们无论怎么找,找到的终究还是其中一个镜子中的映射,这个映射其实如实地反映初始形象,它是虚幻的,正如初始形象的虚幻,它是真实的,正如初始形象的真实.所以,我们应该明白,我们要找到一个实在可依赖的东西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我们要找到那个初始形象本身就是妄想,重要的是要明白,我们所见到的一切其实跟宇宙本体一样,既是真实又是虚幻,映射就是本体,本体就是映射,形与影本来不二,如果能做到这样,其实你也就找到了那个初始形象了.这大概与佛家不为一切世相迷,不舍一切世相大体是同样意思了.
现代科学有种观点,认为世界不过是映射,其实佛家和道家千年前就指出了,梦幻泡影嘛.
镜子大比喻跟现在科学的阐述真的太相似了,只不过现代科学用了一大堆专业术语而已.
7、 动物中有善于储存能量者,这种本能使得其可以忍受大寒冷,也可使其不必面对巨大的饥饿,甚至也有象老龟一样可以万年不死的.人本来应该也有这种本能,只是现在已经失去.这些动物之所以能有这种本能在于其心常空,没有无谓的情感波动,在于其元神精纯,与虚空一样无所执着,在于其气机自然充盈,没有有为意识的干扰.什么都不能让他忧虑,从而生命长久.
这种本能在现代人看来不屑一顾,大家会说难道让我退步回去当老龟?其实应该这样来看,人区别于动物的是人的理性,但理性的增强使得我们的感性能力大幅度下降,因此也就使得人失去原始的直觉和潜能,为什么我们不能在保持高度理性的同时实现高度的本能呢?使得两者完美融合呢?你练瑜鉫不也就是这种思路的体现吗?
又有人会说,人无情活着有什么意思呢?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回归自然并不必然意味着无情,对于我们普通人你可以只是通过回归自然来达到修养身心,通过哺养元神哺养虚空来调节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使得自己更加生机勃勃.很多人静坐完毕或打坐完毕,会有身心轻松精神清爽的感觉,这就是明证.同时,要知道,动物是很少出现人身上各种乱七八糟的病的.
当然,对于出世之人,其是肉体气机元神三者与虚空圆融合一,这种人已经回归真无,因此是我们所谓的真人了.我们普通人大抵不可能做到这点,因为这确实要求抛弃一切世间爱恋,但我们不是可以以中庸之道在适度范畴内去实践这种道吗?使得自己与宇宙大道不至于偏离太远,达成一种和谐的平衡吗?我们没法达到最优,但至少可以达到次优嘛.
8、枭(是否蝙蝠?未查)夜出昼眠,而鸡则是昼出夜眠,他们的习惯是很不相同的。对于鸡而言,枭是反常的,鸡自己是正常的,对于枭而言,却认为鸡是反常的,枭自己才是正常的。这里有个问题他们都没搞清楚,到底是由于枭与鸡本身的习惯差异导致其对昼与夜的认识差异呢?如果这样,那二者其实都是反常的,因为昼与夜本身没差异,是二者错觉导致其认为有差异。又或者是因为昼与夜本身的客观差异导致了枭与鸡的习惯的差异呢?如果这样,那二者其实都是正常的,因为昼与夜本身有客观差异,那枭与鸡自然有着本质的差异。再或者说,是不是枭与鸡本质上是相同的,所以其才会有同样的对昼与夜的认识观呢?如果这样,那谈论谁正常谁反常又有什么意义呢?两种观点的得出本来就是一个基本原理推导出的不同结论嘛,这两个结论表面看是互相矛盾的,但正因为其互相矛盾,所以才证明其是相互统一的。
有些声音,我能听见,未必你能听见,即便你听见了,也未必和我听见的一样,有些东西,我能看见,你未必能看见,即便你看见了,也未必和我看见的一样,反过来也是如此,既然没有个恒定不变的判断标准,讨论谁正常谁反常有什么意义呢?看来只有那些深明宇宙之理的人,懂得超越这些世俗断见,以一种无偏执的态度去正确认识事物。既承认事物的对立性和差别性,又承认事物的内在统一性和合一性。
这一节所阐述的道理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常言说,真理越辩越清晰,这其实只是问题的一面,因为这必须建立在辩论的人必须有共同的认识基础,这个问题的另一面则是:真理很多时候是越辩越模糊,因为通常人的认识基础都是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在这种情况下,辩论更多的会转化为争论,争吵,谩骂和仇恨斗争。所以,对于那些明白世理的人而言,其很清楚在什么情况下要提倡辩论,什么情况下要尽量避免争论。网络论坛里的辩论通常无法顺利进行,通常演变为争吵谩骂,这种简单的现象里智慧的人都能看出内在深刻的世界道理的。
9、我有四面镜子,一面叫璧,一面叫珠,一面叫砥,一面叫盂,用这些器具来照我的形象,会发现璧照出来的形象大,珠照出来的形象小,砥照出来的形象正,盂照出来的形象倒。由此可知,其实事物是无所谓大小,无所谓长短,无所谓美丑的,其关键在于去映照世界的是什么样的镜子,或者说是你自身的知见决定你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的。比如,佛呆呆坐着,在信佛者眼里,那是普度众生的圣人化身,在不信佛的眼里,那就是一块无知无觉的木头。所以我们要知道,一切有形有名事物都具有迷惑我们的能力,但根本原因还是我们自己在迷惑自己,我们要知道人的形象气质会迷惑我们,要知道精神气魄也会迷惑我们,要知道奸臣会迷惑我们,要知道声乐会迷惑我们。一旦我们受到迷惑,则我们的心就不是我们能主宰的了,其就随着外界的迷惑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一旦我们受到迷惑,则我们的意识也就不是我们能主宰的,其总是随着外界的迷惑的变化而不断做出错误的判断。对于这些迷惑,我们要谨防慎防,千万小心。因为一旦受到迷惑,我们就将迷失自己,被自己的肉身及这个有形世界给困住。只有物质上保持节俭,尽可能减少物质享受对肉身的诱惑,只有精神上保持清静,尽可能减少有形诱惑。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那我们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无所约束,自己成为自己的主宰了。
10、夜里见虎,射老虎的人,眼睛里只看见老虎而看不见那是一块石头,结果居然能把箭射入石头内,平常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斩暴蛟的人,眼里只有蛟龙而根本忘记了是在水里跟龙熬战,要在平时,别谈斩暴蛟了,自己早就淹死了。这些事例表明,万物的存在,在实质上都是虚空的,之所以我们觉得其有形乃是因为我们受到迷惑,如果我们可以不受迷惑,这个世界原来都是虚空,原本没有什么东西在束缚我们的肉身的,我们的肉身也只是虚空的一种表象而已。这样一来,如果我们能与虚空合为一体,则自然可以随意隐藏也可以随意以某种形象显现,可以死去无知无觉如睡一场大梦,也可以无所拘束地活着。其实,在我们头顶的空中,存在着无数的生命,在空中奔跑的鹿兽多得跟雪花一样,只是我们被局限在我们自己的这个时空或被局限在自己的迷惑中,又有几个人看见这些东西呢?这就好象,一个小小的洞里藏着无数的蚂蚁,我们又何曾关注过呢?
11、龙和虎是神奇的动物,尤其是龙,在我们中华文化传统中,其是可以飞翔于虚空中的。在当代科学认识中,认为中国龙只是神话传说,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其能飞翔是违反空气动力学的。这就涉及到了现代科学的一些认识观偏差的问题了。一个最基本的偏差是所谓的虚空从来不代表一无所有,真正的一无所有,那我们就不可能认识到感知到,因为能认识到感知到,那就不是一无所有了。而正因为我们眼睛中的虚空是假空,那其必然有着和我们物质在深层次的基础上一致的内在机理,这种机理,现代科学还没认识到,因为其本身有点接近神秘主义。但是,必须注意,任何神秘现象本身其实都不神秘,如果你真正明白了其内在道理,这些神秘的东西都将不再神秘了。这里,强调的一点是,我们容易被虚空所迷惑,错误以为虚空是一无所有,要知道其实际只是假空,内里包含万有,或者说,就在这个虚空里其实包含着无穷多纬度的彼此互相相对隔离的世界。龙之所以能飞,不能以我们现在物质世界得到的经验理论去解释。当然,到底龙存在不存在,我们不得而知,尽管历史上记录有真龙的事件,但在现在都已经被归入神话了。如果我们知道了虚空为假空,那我们就应当明白万物其实是假有了,象金石这类物质看起来很坚硬,是最实在的,但我们要知道其内在本身是空的,其其实没有任何看起来和其表象一样坚定的实质。世间的事物其实就是这样,虚无的未必真的虚无,实有的未必真的实有,我们有限的见识和认识的局限总在迷惑我们,我们看到生命的开始,其是未必是真的开始,我们看到生命的死亡,其实未必是真的死亡。所有的一切不过是宇宙有无转化规律的运做而已。无中生有,有仍为无,有终归无,无仍为有。能明白这个道理并能将有无同一,将虚实合一的,其实就能超越生死循环了。形体可以永存,神智可以永存。
12、我们看天上游动的云,其没有本性,所以其可以随着光线变幻出不同的颜色;我们看明镜,正由于其没有暇疵,所以其可以映照出万物。我们说海水中映射出天空,其实海水未必就不是虚空自我的运作在我们意识中产生的映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如果镜子和人相隔很远,镜子中终究也是会反射出人的形象,但是人却未必能看到镜子中自己的影子。这说明什么?说明映射本身可能是存在的,但其是否为我们认知并确认为我们意识中所谓的存在,则取决于我们是否能认知它的存在。很荒谬吧?这正说明佛学中因缘概念的正确性,没有虚空自我运做及自我映射,就没有我们的感知,没有我们的感知,谈万物的存在性就没有意义。这又好比我们现在对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的讨论一样,其实二者是共存的,并不存在物质产生意识,意识产生物质的说法。也正由于我们无法认知虚空中无所不有,所以虚空对于我们也确实是一无所有了。如果我们能认知到虚空中其实是无所不包的,那也许我们就可以看到无边的宇宙的每个角落了,因为我们的意识就象那块镜子,其本身跟虚空一样,与虚空相互映射了。我们世间人在地球上心向往着外面浩瀚的虚空宇宙,其是不知道我们脚下踏着本质上就是虚空,并没有任何实在的东西在支撑着我们,我们不知道,即便没有这个地球的支撑,我们并不会掉下无边的宇宙深处,所谓支撑所谓掉落,本身就是我们对自身所处状态的错误的认识而已。正因为我们整个宇宙本质上就是虚空,所有万物不过是类似影象的映射存在,所以我们认识到的距离遥远等问题都是不存在的,无穷远其实不远,无穷小其实不小,我们以为离神明很远,其实满天都是神明,神明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你发现不了他们而已。如果我们能遵守宇宙大道,空其心,虚其欲,不为万象迷惑,那也许我们会发现,我们其实可以自由地翱翔于虚空中,可以与那些神明交往呢。
13、当我们正在吃饭的时候,有人谈起粪便的话题,则我们可能就觉得恶心,吃不下饭,当我们正处于饥饿的时候,有人谈起山珍海味,我们可能就不觉口生津液。当然,粪便是不存在的,山珍海味也是没有的,可是我们却无法抑制我们的恶心和津液。大家都把这些现象看得很简单,没有注意到其内在隐含的道理,这些现象明确指出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感知其实是很虚幻的,并不需要实在的东西去刺激它,同时也说明了,以虚幻足以欺骗虚幻,没有实在的物体,我们也可以使得我们的肉体得到满足和享受,就比如世俗的人,经常意淫某些事物,并且,很多在意淫中获得比实在刺激更高度的快感。另外,当我们批评别人务虚不务实,却不知道我们对所谓实在事物的依赖本身实质上就是一种意淫----一种借助虚幻事物获得满足的行为。我们通常认为神仙总是能无中生有地变化出酒肉以供享受,在不需要的时候也能将酒肉变无。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神仙能做到从虚幻中营造虚幻来获得快乐。这就好象有些人在吃家常菜的快乐远过吃山珍海味的快乐一样,同样的东西,给不同人带来不同的快乐,关键不在于那些东西,而在于你个人的偏执。一个小孩玩着泥沙,在其中获得快乐甚至可能远过一个成年人玩赛车的快乐,如果你能从最简单的东西中自由地获得你想要的快乐,那你其实就真正把握了自己的命运,并无需要世人眼睛中那些奢侈昂贵的物品,你生活的质量和快乐程度其实远高于他们。可惜有几个人知道这个道理的,总以为那些难得的东西才会给自己带来快乐,总以为那些富贵人拥有的东西才是自己想要的,其实当你得到的时候,在一时的快乐之后,你会发现又陷入不快乐中。为什么呢?因为能让你快乐的并不是外在事物,而是你内心的偏执啊。能以虚幻来满足虚幻,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从中你也获得了作为凡人可以达到的最大的自由。不要羡慕那些有钱人和漂亮的人,他们才是可怜的,因为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外在同样是虚幻的事物上,以此为前提,其才能快乐,人间又怎么不会是地狱呢?你说我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唉,你怎么就不明白,葡萄酸不酸从来是由人的口味来决定的呢?有的人吃着葡萄觉得葡萄难吃死了,有些人没吃到葡萄,口里却满是葡萄的香甜呢。不要说不是这样的,看看那些追逐名利的人们吧,为什么有些早死,有些跳楼呢?怎么很多穷小子倒活得兴高采烈的呢?
14、宇宙之道与人生社会之道是一脉相传的,逻辑相续的。虚空化生出元神,元神就会化生出有形,有形就会化生出精魄,精魄就会化生出我他之分别,有了我他之分别就会有彼此之间的揖让问题,有了揖让问题,则就产生人的声望高低之分别,有了声望高低之分别最终会转化为社会地位尊卑之差别,社会地位尊卑之差别又化生出阶层之鸿沟,阶层之差别又化生出衣帽差别,这种差别继续化生行坐之差别,居室之差别,等等差别,最终形成上层社会奢侈淫弥之景象,而为了满足奢侈淫弥上层社会就必须控制财富搜刮民膏,而为了防止下层民众的不满就必然需要对下欺骗隐瞒,欺骗不了就必然需要严刑压制,严刑压制必然导致下层的反抗,有了反抗就必然需要军队的镇压,军队势力的形成又化生出对武力的崇拜,各自逞勇争霸,各自逞勇争霸最终导致社会结构的崩坏。整个过程的发生不可抵抗的,社会结构灭亡时也是无力挽救的。一些上层社会统治阶级试图用道德说教来教化百姓,试图以所谓仁义来笼络群众,试图以法律来约束违抗秩序之人,其根本目的其实也不外是基于自身利益,想保全自己的政权和荣华富贵而已,并非真心想利益民众。事实上,道德有其虚伪性,只约束下层不约束上层,仁义作用也是有效,刑罚很多时候并不能吓住人,这些东西说到底其实是引诱普通群众学会虚伪,做表面道德文章,使得民众内心里希望颠覆一切,暗地里偷偷反抗,使得民众最终成为叛民或匪帮。统治阶级自以为圣明,以为得计,不知繁华下面隐藏祸患,民众则痛恨不公咬牙切齿,却不知为何会如此,唉,整个人类的愚昧,又有什么办法去根除呢?
说到底,人类的一切痛苦终究都是由于自身的愚昧导致的。无论任何人,本性里都隐藏着自私自利的基因,正是这种基因导致无论谁处于有利地位都会首先考虑自身的利益,然后再考虑别人的利益,甚至普遍的以牺牲别人的利益来实现自身的利益,人人如此!既然人人如此,那又怎能期望这个世界能不是充满痛苦灾难呢?当可怜的人们望天呼喊,痛骂苍天之时,又有谁反思过其实是人类自身创造了这些灾难呢?唉,神佛也无力救你我于苦难啊。神佛告诉你,这个世界其实是一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界其实是虚幻的,你的本体也是虚幻的,同时又都是不生不灭的,不要被有形利益给迷住,要懂得正确认识宇宙认识自己,真的有办法把自己从这些虚幻的苦难中摆脱出来,可是谁相信呢?谁又放得下这些有形的利益的诱惑呢?那又有什么办法呢?世界就在闹哄哄中不断向前发展循环吧,不断地成住坏空,人的生命也不断地在六道中循环,不断地成住坏空,世俗的人们只好在残酷的现实中痛并快乐着。也许只有当人们陷入地狱般的苦痛而没有任何其他指望时,人们才能真正学会去放弃,因为已经不得不放弃了。而当人们真正学会去放弃后,也许会发现真的有所谓的极乐世界存在,并且,很多以前已解脱之人早就在那你等你千百年了。
如果我们没有分别心,我们根本不会来到这个世界,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千百年的人世沧桑循环其实最终一无所有,整个过程不过是要学会一种最简单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道理。
15、元神、元气、原形是可以相互分离的。神气形分离了,并不代表有什么东西增加了,神气形合一,也不意味着会有什么东西减少,只不过是事物存在方式的不同而已,在内里或本质上,它们还是一体的。就好象狂风吹乱发一样,意识可能四处飘逸,念头纷纭乱如麻,但各种念头终究是一体的,又可以举例子,比如蚯蚓身断了,但头足却都能动。为什么呢?因为虚空,是一体的,元神,也是一体的,元气,也是一体的,元形,也是一体的。人的生命是由这四个部分构成的,但根底上这四个部分是有共同基础的,并且这个共同基础是不可分割的。由于这个共同基础是虚空,你想去抓到它,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是零,但你也永远不会失去它,即便你存心要抛弃之,因为虚空就是永恒存在,其也是一。一则非零,你不会失去它。
16、天地是吸收虚空精华而形成的,各种生命又是吸收天地精华而生长的。我们肠子里的寄生虫,也如万物和人类一样,其是通过吸收我们的精气,耗损我们魂魄,欺盗我们的滋味而存在的。正因为存在着类似的关系,我们应该明白,既然人是要死的,天地总有一天也是会坏空的,天如会坏空,那人又怎么可能存在?人如死去,我们肚内的寄生虫又怎么可能生存?所以啊,奸臣盗国,国破了其家也会灭亡,树死了,依赖树而活的的虫子也将死去。所以有智慧的人懂得收敛精气,归藏魂魄,轻淡滋味,不放纵各种欲望,无所谓富贵荣华,如果能这样,我们直接与虚空融合,则即便天地坏空,我们也未必坏空,而由于我们收藏了肚内寄生虫所依赖存活的精华,所以寄生虫会死去,我们的身体会很干净纯净,不会老化,各种依靠盗窃我们生命精华的东西去掉了,我们也身体健康,生命长久了。这就好象一个国家断绝了贪官奸臣专营获利升迁的途径,那贪官就没有了,国家也就和谐了,国运也就昌盛了。
17、女孩子对镜照影自恋,不知道自己为自己的影象所迷惑,无知的人侮辱圣像,不知道自己其实是被圣像愚弄。有些年轻人为了显示自己的有思想有个性,要去颠覆一切,蓄意要将佛、老子、孔子等踩在脚下,其实不知道,正是因为你内心里有对佛的执着,所以你才看到佛就想把佛打倒在地上。如果一个人真的是无所执着,那又何妨佛说呢?又何妨将佛放在高处呢?将佛将各圣人放在高处,并不意味着你的渺小也不意味着你必须脯伏仰望。迷惑你愚弄你自己的是你自己,何必拿圣人出气,圣人告诉你不要执着,执着是苦,你自以为颠覆了佛,其实正落入佛法的笼罩中,就象那孙猴子自以为跳出了佛掌,其实最终发现还是在佛掌之中;又象那孙孩子在佛掌上撒尿以为侮辱了佛,其实不知道是自己侮辱自己。圣人教导你智慧,不是教导你去盲目崇拜和执迷,你的盲目崇拜和执迷本身就是违反了圣人的教导,圣人教导你怀疑,不是教导去打倒一切。今天你打倒一切,等发现自己还是没跳脱圣人的手掌,你终究又会将圣人高高捧起。何必呢?颠倒循环不是因为圣人的言说,在于你自己的内心浅薄和理解偏差。圣人未必都对,重要的是你要懂得再加完善。就比如,今天之中国,依然很多人在喊要彻底打倒中华古思想,觉得这种东西整个泛发着陈腐的味道,却不知道中国人全身上下基因里都是佛道儒三家的影子。打倒这一切,难道就能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吗?文革够彻底吧?新中国建立过程中种种大破行为,够彻底吧?今天不是依然在循环着,社会又陷入物质沉迷奢华的谬误中去,最终还不是要到原来的圣人学说里去寻找智慧来得到解脱。治理家庭的人不知道其实是家庭里的人在决定他如何治理,治理国家的人不知道是整个国家的人在决定他如何治理,治理天下的人不知道是整个天下的人在决定他如何治理。有什么样的民众就有什么样的领袖,民众整体的愚昧终将使得再完美的领袖再完美的学说都将转化为恶的领导和恶的学说,反过来亦然。三皇是有道之人,然而社会的发展,使得原始的道最终转化为五帝之德,五帝之德又转化为三王之仁义,三王之仁义最终又转化为秦汉之群雄争战,秦汉的群雄争战最终又转化为后世的高威帝制,后世的高威帝制最终又将转化为当代共和民主。整个人类的颠倒循环,众人醉我也醉,头痛了就医治头,脚痛了就医脚,社会就这样在循环中不断发展而去。众人的最终觉醒才能终止这种颠倒循环,人类才可能进入真正的大同世界。如果没有如此,共和民主又能保证多久呢?制度终究会随着人心的变动而变动的,人心没有最终苏醒,任何制度都只是一时性的权益性的保证特定阶段的相对稳定。一个大的历史循环,人类回首望,会发现最终又回到原点,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和苦难,只不过是要教会芸芸众生如何去真正认识自己真正认识宇宙。从最原始的大同走向最终的大同,社会历史潮流滚滚不可挡,任何希望立刻挽救人世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先行苏醒的人们所能做的不过是防止人们走向过分极端,使得社会不会彻底崩溃,从而导致一切要从头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