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经--下(2014-08-24 12:01)
标签: 佛学 分类: 道法
通玄真经卷第六
上德老子曰:主者,国之心也,心治则百节皆安,心扰即百节皆乱,故其
身治者,支体相遗也,其国治者,君臣相忘也。
老子学于常枞,见舌而守柔,仰视屋树,退而目川,观影而知持后,故圣
人曰无因循,常后而不先,譬若积薪燎,后者处上。
老子曰:鸣铎以声自毁,膏烛以明自煎,虎豹之文来射,猿狖之捷来格,
故勇武以强梁死,辩士以智能困。能以智而知,不能以智不知,如勇于一能,
察于一辞,可与曲说,不可与广应。
老子曰:道以无为有体,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谓之幽冥者。幽
冥者,所以论道,而非道也。夫道者,内视而自反,故人不小学,不大迷,不
小惠,不大愚。莫鉴于流潦,而鉴于止水,以其保之,止而不外荡。月望日夺
光,阴不可以承阳,日出星可见,不能与之争光,末不可以强于本,枝不可以
大于干,上重下轻,其覆必易。一渊不两蛟,一雌不二雄,一即定,两即争。
玉在山而草木润,珠生渊而岸不枯,蚯蚓无筋骨之强,爪牙之利,上食咘堁,
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清之为明,杯水可见眸子,浊之为害,河水不见太山,
兰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浮江海不为莫乘而沉,君子行道不为莫知而愠,性之
有也。以清入浊必困辱,以浊入清必覆倾,天二气即成虹,地二气即泄藏,人
二气即生病,阴阳不能常,日冬且夏,月不知昼,日不知夜。川广者鱼大,山
高者木修,地广者德厚,故鱼不可以无饵钓,兽不可以空器召。山有猛兽,林
木为之不斩,园有螫虫,葵藿为之不采,国有贤臣,折冲千里,通于道者若车
之转于毂中,不运于己,与之致于千里,终而复始,转无穷之原也。故举枉与
直,何如不得,举直与枉,勿与遂往。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
目,今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故事或不可前规,物或不可预虑,故圣人畜
道待时也。故欲致鱼者先通谷,欲来鸟者先树木,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为鱼得者,非挈而入渊也,为猿得者,非负而上木也,纵之所利而已。足所践
者浅,然待所不践而后能行,心所知者遍,然待所不知而后能明。川竭而谷虚,
丘夷而渊塞,唇亡而齿寒,河水深而让在山。水静则清,清则平,平则易,易
则见物之形,形不可并,故可以为正。使叶落者,风摇之也,使水浊者,物挠
之也,璧锾之器,礛之功也,莫邪断割,砥砺之力也,?与骥致千里而不飞,
无裹粮之资而不饥,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
然也。怒出于不怒,为出于不为,视于无有则得所见,听于无声则得所闻。飞
鸟反乡,兔走归窟,狐死首丘,寒螀洋木,各依其所生也。水火相憎,鼎?在
其间,五味以和,骨肉相爱也,谗人间之,父子相危也。犬豕不择器而食,俞
肥其体,故近死,凤皇翔于千仞,莫之能致。推固百内而不能自椓,目见百步
之外而不能见其眦。因高为山即安而不危,因下为池即渊深而鱼鳖归焉。沟也
涝即溢,旱即枯,河海之源渊深而不竭,鳖无耳而目不可以蔽,精于明也,瞽
无目而耳不可以蔽,精于聪也。混混之水浊,可以濯吾足乎?泠泠之水清,可
以濯吾缨乎?丝之为缟也,或为冠,或为?,冠则戴枝之,?则足蹍之。金之
势胜木,一刃不能残一林之木;土之势胜水,一掬不能塞江河;水之势火,一
酌不能救一车之薪。冬有雷,夏有雹,寒暑不变其节,霜雪麃麃,日出而流。
倾易覆也,倚易翻也,几易助也,湿易雨也,兰芷以芳,不得见霜,蟾蜍涂兵,
寿在五月之望,精泄者中易残,华非时者不可食。舌之与齿,孰先弊焉?绳之
与矢,孰先直焉?使影曲者形也,使响浊者声也。与死同病者,难为良医,与
亡国同道者,不可为忠谋。使倡吹竽,使工摄窍,虽中节,以可使决,君形亡
焉。聋者不歌,无以自乐,盲者不观,无以接物。步于林者,不得直道,行于
险者,不得履绳,海内其所出,故能大。日不并出,狐不二雄,神龙不匹,猛
兽不群,鸷鸟不双,盖非橑不蔽日,轮非辐不追疾,橑轮未足恃也。弧弓能射,
而非弦不发,发矢之为射,十分之一。饥马在厩,漠然无声,投刍其旁,争心
乃生。三寸之管无当,天下不能满,十石而有塞,百竹而足。循绳而断即不过,
悬衡而量即不差,悬古法以类,有时而遂,杖格之?,有时而施,是而行之,
谓之乱。农夫劳而君子养,愚者言而智者择,见之明白,处之如玉石,见之黯,
必留其谋。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毕开,不如一户之明。蝮蛇不可为
足,虎不可为翼,今有六尺之广,卧而越之,下才不难,立而逾之,上才不易,
势施异也。助祭者得尝,救斗者得伤,蔽于不祥之木,为雷霆所扑。日月欲明,
浊云盖之,河水欲清,沙土秽之,丛兰欲修,秋风败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
蒙尘而欲无眯,不可得絜。黄金龟纽,贤者以为佩,土壤布地,能者以为富,
故与弱者金玉,不如与之尺素。毂虚而中立三十辐,各尽其力,使一辐独入,
众辐皆弃,何近远之能至。橘柚有乡,萑苇有丛,兽同足者相从游,鸟同翼者
相从翔。欲观九州之地,足无千里之行,无政教之原,而欲为万民上者,难矣!
凶凶者获,提提者射,故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君子有酒,小人鞭缶,虽不
可好,亦可以丑,人之性,便衣绵帛,或射之即被甲,为所不便,以得其便也。
三十辐共一毂,各直一凿,不得相入,犹人臣各守其职也。善用人者,若□之
足,众而不相害,若舌之与齿,坚柔相磨而不相败。石生而坚,茞生而芳,少
而有之,长而逾明。扶之与提,谢之与让,得之与失,诺之与已,相去千里。
再生者不获,华太早者不须霜而落。污其准,粉其颡,腐鼠在阼,烧熏于堂,
入水而增濡,怀臭而求芳,虽善者不能为工。冬冰可折,夏木可结,时难得而
易失。木方盛,终日采之而复生,秋风下霜,一夕而零。质的张而矢射集,林
木茂而斧斤入,非或召之也,形势之所致。乳犬之噬虎,伏鸡之搏狸,恩之所
加,不量其力。夫待利而登溺者,亦必以将溺之矣,舟能浮能沉,愚者不知足
焉。骥驱之不进,引之不止,人君不以取道里。水虽平,必有波,衡虽正,必
有差,尺虽齐,必有危,非规矩不能定方员,非准绳无以正曲直,用规矩者,
亦有规矩之心。太山之高,倍而不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竹木有火,不钻
不熏,土中有水,不掘不出,矢之疾,不过二里,跬步不休,跛鳖千里,累土
不止,丘山从成。临河欲鱼,不如归而织网。弓先调而后求劲,马先顺而后求
良,人先信而后求能。巧冶不能消木,良匠不能斲冰,物有不可,如之何君子
不留意。使人无渡河,可,使河无波,不可。无月不辜,甑终不堕井矣。刺我
行者,欲我交,呰我货者,欲我市,行一棋不足以见知,弹一弦不足以为悲。
今有一炭然,掇之烂,相近,万石俱熏,去之十步而死,同气而异积。有荣
华者必有愁悴,上有罗纨下必有麻□,木大者根瞿,山高者基扶。
老子曰:鼓不藏声,故能有声,镜不没形,故能有形,金石有声,不动不
鸣,管箫有音,不吹无声。是以圣人内藏,不为物唱,事来而制,物至而应。
天行不已,终而复始,故能长久,轮复其所转,故能致远,天行一不差,故无
过矣。天气下,地气上,阴阳交通,万物齐同,君子用事,小人消亡,天地之
道也。天气不下,地气不上,阴阳不通,万物不昌,小人得势,君子消亡,五
谷不植,道德内藏。天之道,损盈益寡,地之道,损高益下,鬼神之道,骄溢
与下,人之道,多者不与,圣人之道,卑而莫能上也。天明日明,而后能照四
方,君明臣明,域中乃安,有四明,乃能长久,明其施明者,明其化也。天道
为丈,地道为理,一为之和,时为之使,以成万物,命之曰道。大道坦坦,去
身不远,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物,其德不绝。天覆万物,施其德而养
之,与而不取,故精神归焉,与而不取者,上德也,是以有德。高莫高于天也,
下莫下于泽也,天高泽下,圣人法之,尊卑有叙,天下定矣。地载万物而长之,
与而取之,故骨骸归焉,与而取者,下德也,「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地承
天,故定宁,地定宁,万物形,地广厚,万物聚,定宁无不载,广厚无不容,
地势深厚,水泉入聚,地道方广,故能久长,圣人法之,德无不容。阴难阳,
万物昌,阳服阴,万物湛,物昌无不赡也,物湛无不乐也,物乐无不治矣。阴
害物,阳自屈,阴进阳退,小人得势,君子避害,天道然也。阳气动,万物缓
而得其所,是以圣人顺阳道,夫顺物者,物亦顺之,逆物者,物亦逆之,故不
失物之情性。洿泽盈,万物节成,洿泽枯,万物无节养也,故雨泽不行,天下
荒亡。阳上而复下,故为万物主,不长有,故能终而复始,终而复始,故能长
久,能长久,故为天下母。阳气畜而复能施,阴气积而复能化,未有不畜积而
能化者也,故圣人慎所积。阳灭阴,万物肥,阴灭阳,万物衰,故王公尚阳道
则万物昌,尚阴道则天下亡。阳不下阴,则万物不成,君不下臣,德化不行,
故君下臣则聪明,不下臣则暗聋。日出于地,万物蕃息,公王居民上,以明道
德,日入于地,万物休息,小人居民上,万物逃匿。雷之动也万物启,雨之润
也万物解,大人施行,有似于此,阴阳之动有常节,大人之动不极物。雷动地,
万物缓,风摇树,草木败,大人去恶就善,民不远徙,故民有去就也,去无甚,
就少愈多。风不动,火不出,大人不言,小人无述,火之出也必待薪,大人之
言必有信,有信而真,何往不成。河水深,壤在山,丘陵高,下入渊,阳气盛,
变为阴,阴气盛,变为阳,故欲不可盈,乐不可极。忿无恶言,怒无作色,是
谓计得。火上炎,水下流,圣人之道,以类相求。圣人偯阳,天下和同,偯阴,
天下溺沉。
老子曰:积薄成厚,积卑成高,君子日汲汲以成辉,小人日快快以至辱,
其消息也虽未能见,故见善如不及,宿不善如不祥。苟向善,虽过无怨,苟不
向善,虽忠来恶,故怨人不如自怨,勉求诸人,不如求诸己。声自召也,类自
求也,名自命也,人自官也,无非己者,操锐以刺,操刃以击,何怨于人,故
君子慎微。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居中央,是以木实生于心,草实
生于英,卯胎生于中央,不卯不胎,生而须时。地平则水不流,轻重均则衡不
倾,物之生化也,有感以然。
老子曰: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泽
流焉。夫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昭名,树黍者不获稷,树怨者无报
德。
通玄真经卷第七
微明老子曰:道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
以幽,可以明,可以苞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知之浅不知之深,知之外不知
之内,知之粗不知之精,知之乃不知,不知乃知之,孰知知之为不知,不知之
为知乎!夫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孰知形之不形者乎!故「天下皆知善之为善也,斯不善矣!知者不言,言者不
知。」
文子问曰:人可以微言乎?
老子曰:何为不可?唯知言之谓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争鱼者
濡,逐兽者趋,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至为去为,浅知之人,所争者末矣,
夫「言有宗,事有君,夫为无知,是以不吾知。」
文子问曰:为国亦有法乎?
老子曰:今夫挽车者,前呼邪□,后亦应之,此挽车劝力之歌也,虽郑卫
胡楚之音,不若此之义也。治国有礼,不在文辩。「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老子曰:道无正而可以为正,譬若山林而可以为材,材不及山林,山林不
及云雨,云雨不及阴阳,阴阳不及和,和不及道。道者,「所谓无状之状,无
物之象也」,无达其意,天地之间,可陶冶而变化也。
老子曰:圣人立教施政,必察其终始,见其造恩,故民知书则德衰,知数
而仁衰,知券契而信衰,知机械而实衰。瑟不鸣而二十五弦各以其声应,轴不
运于己而三十辐各以其力旋,弦有缓急,然后能成曲,车有劳佚,然后能致远,
使有声者,乃无声者也,使有转力者,乃无转也。上下异道,易治即乱,位高
而道大者从,事大而道小者凶。小德害义,小善害道,小辩害治,苛悄伤德。
大正不险,故民易导,至治优游,故下不贼,至忠复素,故民无伪匿。
老子曰:相坐之法立,则百姓怨,减爵之令张,则功臣叛,故察于刀笔之
迹者,不知治乱之本,习于行阵之事者,不知庙战之权。圣人先福于重关之内,
虑患于冥冥之外,愚者惑于小利而忘大害,故事有利于小而害于大,得于此而
忘于彼。故仁莫大于爱人,智莫大于知人,爱人即无怨刑,知人即无乱政。
老子曰:江河之大,溢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出须臾止。德无所积
而不忧者,亡其及也,夫忧者所以昌也,喜者所以亡也,故善者以弱为强,转
祸为福,道冲而之又不满也。
老子曰:清静恬和,人之性也,仪表规矩,事之制也,知人之性则自养不
悖,知事之制则其举措不乱。发一号,散无竞,总一管,谓之心;见本而知末,
执一而应万,谓之术;居知所为,行知所之,事知所乘,动知所止,谓之道。
使人高贤称誉己者,心之力也,使人卑下诽谤己者,心之过也,言出于口,不
可止于人,行发于近,不可禁于远。事者难成易败,名者难立易废,凡人皆轻
小害,易微事,以至于患。夫祸之至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
与福同门,利与害相邻,自非至精,莫之能分,是故智虑者,祸福之门户也,
动静者,利害之枢机也,不可不慎察也。
老子曰:人皆知治乱之机,而莫知全生之具,故圣人论世而为之事,权事
而为之谋。圣人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弱能强,随时动静,因资而立功,睹
物往而知其反,事一而察其变,化则为之象,运则为之应,是以终身行之无所
困。故事或可言而不可行者,或可行而不可言者,或易为而难成者,或难成而
易败者。所谓可行而不可言者,取舍也,可言而不可行者,诈伪也,易为而难
成者,事也,难成而易败者,名也。此四者,圣人之所留心也,明者之所独见
也。
老子曰:道者敬小微,动不失礼,百射重戒,祸乃不滋,计福勿及,虑祸
过之,同日被相,蔽者不伤,愚者有备与智者同功。夫积爱成福,积憎成祸,
人皆知救患,莫知使患无生,夫使患无生易,施于救患难。今人不务使患无生,
而务施救于患,虽神人不能为谋。患祸之所由来,万万无方,圣人深居以避患,
静默以待时,小人不知祸福之门,动而陷于刑,虽曲为之备,不足以金身。故
上士先避患而后就利,先远辱而后求名,故圣人常从事于无形之外,而不留心
于已成之内,是以祸患无由至,非誉不能尘垢。
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
所谓心欲小者,虑患未生,戒祸慎微,不敢纵其欲也。志欲大者,兼包万国,
一齐殊俗,是非辐辏,中为之毂也。智圆者,终始无端,方流四远,渊泉而不
竭也。行方者,直立而不挠,素白而不污,穷不易操,达不肆志也。能多者,
文武备具,动静中仪,举错废置,曲得其宜也。事少者,乘要以偶众,执约以
治广,处静以持躁也。故心小者,禁于微也;志大者,无不怀也;智圆者,无
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能多者,无不治也;事少者,约所持也。故圣人
之于善也,无小而不行,其于过也,无微而不改。行不用巫觋,而鬼神不敢先,
可谓至贵矣,然而战战栗栗,日慎一日,是以无为而一之成也。愚人之智,固
已少矣,而所为之事又多,故动必穷。故以政教化,易而必成,以邪教化,其
势难而必败,舍其易而必成,从事于难而必败,愚惑之所致。
老子曰:福之起也绵绵,祸之生也纷纷,祸福之数微而不可见,圣人见其
始终,故不可不察。明主之赏罚,非以为己,以为国也,适于己而无功于国者,
不施赏焉,逆于己而便于国者,不加罚焉。故义载乎宜谓之君子,遗义之宜谓
之小人。通智得而不劳,其次劳而不病,其下病而不劳。古之人味而不舍也,
今之人舍而不味也。纣为象櫡而箕子唏,鲁以偶人葬而孔子叹,见其所始即知
其所终。
老子曰:仁者人之所慕也,义者人之所高也,为人所慕,为人所高,或身
死国亡者,不周于时也,故知义而不知世权者,不达于道也。五帝贵德,三王
用义,五伯任力,今取帝王之道,施五伯之世,非其道也。故善也否同非誉俗
趋行等逆顺左右。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行,即有以经于世矣。知天而不知人,
即无以与俗交,知人而不知天,即无以与道游。直志适情,即坚强贼之,以身
役物,即阴阳食之。得道之人,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知人也,内不化所以
全身也,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屈伸,与物推移,万举而不陷,所贵乎道者,
贵其龙变也。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成满犹不易,拘于小好而塞于大道。道者,
寂寞以虚无,非有为于物也,不以有为于己也,是故举事而顺道者,非道者之
所为也,道之所施也。天地之所覆载,日月之所照明,阴阳之所煦,雨露之所
润,道德之所扶,皆词一和也。是故能戴大圆者履大方,镜大清者视大明,立
太平者处大堂,能游于冥冥者,与日月同光,无形而生于有形,是故真人托期
于灵台,而归居于物之初,视于冥冥,听于无声,冥冥之中独有晓焉,寂寞之
中独有照焉。其用之乃不用,不用而后能用之也,其知之乃不知,不知而后能
知之也。道者,物之所道也,德者,生之所扶也,仁者,积恩之证也,义者,
比于心而合于众适者也。道灭而德兴,中世守德而不怀,下世绳绳唯恐失仁。
故君子非义无以活,失义则失其所以活,小人非利无以活,失利则失其所以活,
故君子惧失义,小人惧失利,观其所惧,祸福异矣。
老子曰:事或欲利之,适足以害人,害之乃足以利之。夫病温而强食之,
病渴而饮之寒,此众人之所养也,而良医所以为病也。悦于目,悦于心,愚道
所利,有道者之所避。圣人者先迕而后合,众人先合而后迕,故祸福之门,利
害之反,不可不察也。
老子曰:有功离仁义者即见疑,有罪有仁义者必见信,故仁义者,事之常
顺也,天下之尊爵也。虽谋得计当,虑忠解图国存,其事有离仁义者,其功必
不遂。言虽无中于策,其计无益于国,而心周于君,合于仁义者,身必存,故
曰言百计常不当者,不若舍趋而审仁义也。
老子曰:教本乎君子,小人被其泽,利本乎小人,君子享其功,使君子小
人各得其宜,则通功易食而道达矣。人多欲即伤义,多忧即害智,故治国,乐
所以存,虐国,乐所以亡。水下流而广大,君下臣而聪明,君不与臣争而治道
通,故君,根本也,臣,枝叶也,根本不美而枝叶茂者,未之有也。
老子曰:慈父之爱子者,非求其报,不可内解于心;圣主之养民,非为士
用也,性不得已也,及恃其力,赖其功勋而必穷,有以为则恩不接矣。故用众
人之所爱,则得众人之力,举众人之所喜,则得众人之心,故见其所始,则知
其所终。
老子曰:人以义爱,党以群强,是故得之所施者博,则威之所行者远,义
之所加者薄,则武之所制者小。
老子曰:以不义得之,又不布施,患及其身,不能为人,又无以自为,可
谓愚人,无以异于枭爱其子也,故「持而备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
保。」德之中有道,道之中有德,其化不可极,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万事尽
然,不可胜明。福至祥存,祸至祥先,见祥而不为善,则福不来,见不祥而行
善,则祸不至,利与害同门,祸与福同邻,非神圣人莫之能分,故曰「祸兮福
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人之将疾也,必先甘鱼肉之味,国之将亡也,
必先恶忠臣之语,故疾之将死者,不可为良医,国之将亡者,不可为忠谋。修
之身,然后可以治民,居家理,治然后可移官长,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
修之家,其德乃有余,修之国,其德乃丰。」民之所以生活,衣与食也,事周
于衣食则有功,不周于衣食则无功,事无功德不长。故随时而不成,无更其刑,
顺时而不成,无更其理,时将复起,是谓道纪。帝王富其民,霸王富其地,危
国富其吏,治国若不足,亡国囷仓虚,故曰「上无事而民自富,上无为而民自
化。」起师十万,日费千金,「帅旋之后,必有凶年」,故「兵者不祥之器,非
君子之宝也」。「和大怨必有余怨」,奈何其为不善也。古者亲近不以言,来远
不以言,使近者悦,远者来。与民同欲则和,与民同守则固,与民同念者知,
得民力者富,得民誉者显,行有召寇,言有致祸,无先人言,后人已。附耳之
语,流闻千里,言者祸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驷马不追。昔者中黄子曰:
天有五方,地有五行,声有五音,物有五味,色有五章,人有五位,故天地之
间有二十五人也。上五有神人、真人、道人、至人、圣人,次五有德人、贤人、
智人、善人、辩人,中五有公人、忠人、信人、义人、礼人,次五有士人、工
人、虞人、农人、商人,下五有众人、奴人、愚人、肉人、小人,上五之与下
五,犹人之与牛马也。圣人者以目视,以耳听,以口言,以足行。真人者,不
视而明,不听而聪,不行而从,不言而公。故圣人所以动天下者,真人未尝过
焉,贤人所以矫世俗者,圣人未尝观焉。所谓道者,无前无后,无左无右,万
物玄同,无是无非。
通玄真经卷第八
自然老子曰:清虚者,天之明也,无为者,治之常也,去恩惠,舍圣智,
外贤能,废仁义,灭事故,弃佞辩,禁奸伪,则贤不肖者齐于道矣。静则同,
虚则通,至德无为,万物皆容,虚静之道,天长地久,神微周盈,于物无宰。
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金木水火土,其势相害,其道相待。故至寒伤物,无
寒不可,至暑伤物,无暑不可,故可与不可皆可,是以大道无所不可,可在其
理,见可不趋,见不可不去,可与不可,相为左右,相为表里。凡事之要,必
从一始,时为之纪,自古及今,未尝变易,谓之天理。上执大明,下用其光,
道生万物,理于阴阳,化为四时,分为五行,各得其所,与时往来,法度有常,
下及无能,上道不倾,群臣一意,天地之道无为而备,无求而得,「是以知其
无为而有益也。」
老子曰: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大者无度量,故天员不中规,地方不
中矩。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道在中而莫知其所,故见不远者,
不可与言大,知不博者,不可与论至。夫?道与物通者,无以相非,故三皇五
帝法籍殊方,其得民心一也。若夫规矩勾绳,巧之具也,而非所以巧也,故无
弦虽师文不能成其曲,徒弦则不能独悲,故弦,悲之具也,非所以为悲也。至
于神和,游于心手之间,放意写神,论爱而形于弦者,父不能以教子,子亦不
能受之于父,此不传之道也。故肃者形之君也,而寂寞者音之主也。
老子曰:天地之道,以德为主,道为之命,物以自正。至微甚内,不以事
贵,故不待功而立,不以位为尊,不待名而显,不须礼而庄,不用兵而强。故
道立而不教,明照而不察,道立而不教者,不夺人能也,明照而不察者,不害
其事也。夫教道者,逆于德,害于物,故阴阳四时,金木水火土,同道而异理,
万物同情而异形。智者不相教,能者不相受,故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
自然,故生者无德,死者无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
为刍狗。夫慈爱仁义者,近狭之道也,狭者入大而迷,近者行远而惑,圣人之
道,入大不迷,行远不惑,常虚自守,可以为极,是谓天德。
老子曰:圣人天覆地载,日月照临,阴阳和,四时化,怀万物而不同,无
故无新,无疏无亲,故能法天者,天不一时,地不一材,人不一事,故绪业多
端,趋行多方。故用兵者,或轻或重,或贪或廉,四者相反,不可一也,轻者
欲发,重者欲止,贪者欲取,廉者不利非其有也。故勇者可令进斗,不可令持
坚,重者可令固守,不可令凌敌,贪者可令攻取,不可令分财,廉者可令守分,
不可令进取,信者可令持约,不可令应变,五者,圣人兼用而材使之。夫天地
不怀一物,阴阳不产一类,故海不让水潦以成其大,山林不让枉桡以成其崇,
圣不辞其负薪之言以广其名。夫守一隅而遗万方,取一物而弃其余,则所得者
寡,而所治者浅矣。
老子曰: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之所照,形殊性异,各有所安,乐所
以为乐者,乃所以为悲也,安所以为安者,乃所以为危也。故圣人之牧民也,
使各便其性,安其居,处为其所能,周其所适,施其所宜,如此即万物一齐,
无由相过。天下之物,无贵无贱,因其所贵而贵之,物无不贵,因其所贱而贱
之,物无不贱,故不尚贤者,言不放鱼于木,不沉鸟于渊。昔尧之治天下也,
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奚仲为工师,其导民也,水处
者渔,林处者采,谷处者牧,陵处者田,地宜事,事宜其械,械宜其材,皋泽
织网,陵坡耕田,如是外民得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是以离叛者寡,
听从者众,若风之过萧,忽然而感之,各以清浊应,物莫不就其所利,避其所
害。是以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而足迹不接于诸侯之境,车轨不结于千里
之外,皆安其居也。故乱国若盛,治国若虚,亡国若不足,存国若有余。虚者,
非无人也,各守其职也,盛者,非多人也,皆僥于未也,有余者,非多财也,
欲节事寡也,不足者,非无货也,民鲜而费多也,故先王之法,非所作也,所
因也,其禁诛,非所为也,所守也,上德之道也。
老子曰:以道治天下,非易人性也,因其所有而循畅之,故因即大,作即
小。古之渎水者,因水之流也,生稼者,因地之宜也,征伐者,因民之欲也,
能因则无敌于天下矣。物必有自然而人事有治也,故先王之制法,因民之性而
为之节文,无其性,不可使顺教,无其资,不可使遵道。人之性有仁义之资,
其非圣人为之法度,不可使向方,因其所恶以禁奸,故刑罚不用,威行如神,
因其性即天下听从,怫其性即法度张而不用。道德者,则功名之本也,民之所
怀也,怀之则功名立。古之善为君者法江海,江海无为以成其大,洼下以成其
广,故能长久,为天下溪谷,其德乃足,无为能取百川,不求故能得,不行故
能至,是以取天下而无事。不自奉故富,不自见故明,不自矜故长,处不肖之
地,故为天下王,不争故莫能与之争,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江海近于道,故
能长久,与天地相保。公正修道,即功成不有,不有即强固,强固而不以暴人,
道深即德深,德深即功名遂成,此谓玄德深矣!远矣!其与物反矣!天下有始,
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非雄非雌,非牝非牡,生而不死,天地以成,阴
阳以形,万物以生。故阴与阳,有员有方,有短有长,有存有亡,道为之命,
幽沉而光事,于心甚微,于道甚当,死生同理,万物变化,合于一道。简生忘
死,何往不寿,去事与言,慎无为也。守道周密,于物不宰,至微无形,天地
之始,万物同于道而殊形,至微无物,故能周恤,至大无外,故为万物盖,至
细无内,故为万物贵。道之存生,德之安形,至道之度,去好去恶,无有知故,
易意和心,无以道迕。夫天地专而为一,分而为二,交而合之,上下不失,专
而为一,分而为五,反而合之,必中规矩。夫道至亲不可疏,至近不可远,求
之近者,往而复反。
老子曰:帝者有名,莫知其情,帝者贵其德,王者尚其义,霸者迫于理。
圣人之道,于物无有,道挟然后任智,德薄然后任形,明浅然后任察。任智者
中心乱,任刑者上下怨,任察者下求善以事上即弊。是以圣人因天地以变化,
其德乃天覆而地载,道之以时,其养乃厚,厚养即治,虽有神圣,人何以易之。
去心智,故省刑罚,反清静,物将自正。道之为君如尸,俨然玄默,而天下受
其福,一人被之不裒,万人被之不褊。是故重为惠,重为暴,即道迕矣。为惠
者布施也,无功而厚赏,无劳而高爵,即守职懈于官,而游居者亟于进矣。夫
暴者妄诛也,无罪而死亡,行道者而被刑,即修身不劝善,而为邪行者轻犯上
矣。故为惠者即生奸,为暴者即生乱,奸乱之俗,亡国之风也。故国有诛者而
主无怒也,朝有赏者而君无与也,诛者不怨君,罪之当也,赏者不德上,功之
致也,民知诛赏之来,皆生于身,故务功修业,不受赐于人,是以朝廷芜而无
迹,田野辟而无秽,故太上下知而有之。王道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任下,责成不劳,谋无失策,举无过事,言无
文章,行无仪表,进退应时,动静循理,美丑不好憎,赏罚不喜怒。名各自命,
类各自以,事由自然,莫出于己,若欲狭之,乃是离之,若欲饰之,乃是贼之。
天气为魂,地气为魄,反之玄妙,各处其宅,守之勿失,上通太一,太一之精,
通合于天。天道嘿嘿,无容无则,大不可极,深不可测,常与人化,智不能得,
轮转无端,化逐如神,虚无因循,常后而不先。其听治也,虚心弱志,清明不
暗,是故群臣辐凑并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
以事君,即治国之所以明矣。
老子曰: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乘众人之智者即无不任也,用众
人之力者即无不胜也,用众人之力者,乌获不足恃也,乘众人之势者,天下不
足用也。无权不可为之势,而不循道理之数,虽神圣人不能以成名。故圣人举
事,未尝不因其资而用之也,有一形者处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力胜其任,
即举者不重也,能胜其事,即为者不难也。圣人兼而用之,故人无弃人物无弃
材。
老子曰:所谓无为者,非谓其引之不来,推之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
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挂正术,循理而举事,
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若夫
水用舟,涉用□,泥用輴,山用樏,夏渎冬陂,因高为山,因下为池,非吾所
为也。圣人不耻身之贱,恶道之不行也,不忧命之短,忧百姓之穷也,故常虚
而无为,抱素见朴,不与物杂。
老子曰: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圣人践位者,非以逸乐其身也,
为天下之民,强陵弱,众暴寡,诈者欺愚,勇者侵怯,又为其怀智诈不以相教,
积财不以相分,故立天子以齐一之。一人之明,不能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
以辅翼之。为绝国殊俗,不得被泽,故立诸侯以教诲之。是以天地四时无不应
也,官无隐事,国无遗利,所以衣寒食饥,养老弱,息劳倦,无不以也。神农
形悴,尧瘦?,舜黧黑,禹胼胝,伊尹负鼎而干汤,吕望鼓刀而入周,百里奚
传卖,管仲束缚,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非以贪禄慕位,将欲事起于天下
之利,除万民之害也。自天子至于庶人,四体不勤,思虑不困,于事求赡者,
未之闻也。
老子曰:所谓天子者,有天道以立天下也。立天下之道,执一以为保,反
本无为,虚静无有,忽慌无无际,远无所止,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是谓大道
之经。
老子曰:夫道者,体员而法方,背阴而抱阳,左柔而右刚,履幽而戴明,
变化无常,得一之原,以应无方,是谓神明。天员而无端,故不得观,地方而
无涯,故莫窥其门,天化遂无形状,地生长无计量。夫物有胜,唯道无胜,所
以无胜者,以其无常形势也,轮转无形,象日月之运行,若春秋之代谢,日月
之昼夜,终而复始,明而复晦,制形而无形,故功可成,物物而不物,故胜而
不屈。庙战者帝,神化者王,庙战者法天道,神化者明四时,修正于境内,而
远方怀德,制胜于未战,而诸侯宾服也。古之得道者,静而法天地,动而顺日
月,喜怒合四时。号令比雷霆,音气不戾八风,诎伸不获五度。因民之欲,乘
民之力,为之去残除害,夫同利者相死,同情者相成,同行者相助,循己而动,
天下为斗。故善用兵者,用其自为用,不能用兵者,用其为己用,用其自为用,
天下莫不可用,用其为己用,无一人之可用也。
通玄真经卷第九
下德老子曰: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
本也,肥肌肤,充腹肠,供嗜欲,养生之末也。治国,太上养化,其次正法,
民交让争处卑,财利争受少,事力争就劳,日化上而迁善,不知其所以然,治
之本也,利赏而劝善,畏刑而不敢为非,法令正于上,百姓服于下,治之末也,
上世养本,而下世事末。
老子曰:欲治之主不世出,可与治之臣不万一,以不世出求不万一,此至
治所以千岁不一也。盖霸王之功不世立也,顺其善意,防其邪心,与民同出一
道,则民可善,风俗可美。所贵圣人者,非贵其随罪而作刑也,贵其知乱之所
生也。若开其锐端,而纵之放僻淫佚,而弃之以法,随之以刑,虽残贼天下不
能禁其奸矣。
老子曰:身处江海之上,心在魏阙之下,即重生,重生即轻利矣。犹不能
自胜即从之,神无所害也,不能自胜而强不从,是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矣。
故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是谓玄同,用其光,复
归其明。
老子曰:天下莫易于为善,莫难于为不善。所谓为善者,静而无为,适情
辞余,无所诱惑,循性保真,无变于己,故曰为善易也。所谓为不善难者,篡
弒矫诈,躁而多欲,非人之性也,故曰为不善难也。今之以为大患者,由无常
厌度量生也,故利害之地,祸福之际,不可不察。圣人无欲也,无避也,事或
欲之,适足以失之,事或避之,适足以就之,志有所欲,即忘其所为,是以圣
人审动静之变,而适受与之度,理好憎之情,和喜怒之节。夫动静得即患不侵
也,受与适即罪不累也,理好憎即忧不近也,和喜怒即怨不犯也。体道之人不
苟得,不让祸,其有不弃,非其有不制,恒满而不溢,常虚而易赡。故自当以
道术度量,即食充虚,衣圉寒,足以温饱七尺之形,无道术度量,而以自要尊
贵,即万乘之势不足以为快,天下之富不足以为乐,故圣人心平志易,精神内
守,物不能惑。
老子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
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未有得己而失人者也,未有失己而
得人者也。故为治之本,务在安人,安人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不
夺时,不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用,节用之本,在于去骄,
去骄之本,在于虚无,故知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知命之情者,不忧
命之所无奈何。目悦五色,口惟滋味,耳淫五声,七窍交争,以害一性,日引
邪欲竭其天和,身且不能治,奈治天下何,所谓得天下者,非谓其履势位,称
尊号,言其运天下心,得天下力也,有南面之名,无一人之誉,此失天下也。
故桀纣不为王,汤武不为放,故天下得道,在守四夷,天下失道,守在诸侯,
诸侯得道,守在四境,诸侯失道,守在左右。故曰无恃其不吾夺也,恃吾不可
夺也,行可夺之道,而非篡弒之行,无益于持天下矣。
老子曰:善治国者,不变其故,不易其常。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
争者人之所乱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治人之乱,逆之至也。非祸人不能成
祸,不如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人之性情皆愿贤己而疾不及人,
愿贤己则争心生,疾不及人则怨争生,怨争生则心乱而气逆,故古之圣王退争
怨,争怨不生则心治而气顺,故曰不尚贤使民不争。
老子曰:治物者,不以物以和,治和者,不以和以人,治人者,不以人以
君,治君者,不以君以欲,治欲者,不以欲以性,治性者,不以性以德,治德
者,不以德以道。以道本人之性,无邪秽,久湛于物即忘其本,即合于若性。
衣食礼俗者,非人之性也,所受于外也,故人性欲平,嗜欲害之,唯有道者能
遗物反己。有以自鉴,则不失物之情,无以自鉴,则动而惑营。夫纵欲失性,
动未尝正,以治生则失身,以治国则乱人,故不闻道者无以反性。古者圣人得
诸己,故令行禁止,凡举事者,必先平意清神,神清意平,物乃可正。听失于
非誉,目淫于彩色,而欲得事正即难矣,是以贵虚。故水激则波起,气乱则智
昏,昏智不可以为正,波水不可以为平,故圣王执一,以理物之情性。夫一者,
至贵无适于天下,圣王托于无适,故为天下命。
老子曰:阴阳陶冶万物,皆乘一气而生。上下离心,气乃上蒸,君臣不和,
五谷不登,春肃秋荣,冬雷夏霜,皆贼气之所生也。天地之间,一人之身也,
六合之内,一人之形也,故明于性者,天地不能胁也,审于符者,怪物不能惑
也。圣人由近以知远,以万里为一同,气蒸乎天地,礼义廉耻不设,万民莫不
相侵暴虐,由在乎混冥之中也。廉耻陵,及至世之衰,害多而财寡,事力劳
而养不足,民贫苦而忿争生,是以贵仁。人鄙不齐,比周朋党,各推其与,怀
机巧诈之心,是以贵义。男女群居,杂而无别,是以贵礼。性命之情,淫而相
迫于不得已,则不和,是以贵乐。故仁义礼乐者,所以救败也,非通治之道也。
诚能使神明定于天下,而心反其初,则民性善,民性善则天地阴阳从而包之,
则财足而人赡,贪鄙忿争之心不得生焉。仁义不害,而道德定而天下,而民不
淫于彩色,故德衰然后饰仁义,和失然后调声,礼淫然后饰容。故知道德,然
后知仁义不足行也,知仁义,然后知礼乐不足修也。
老子曰:清静之治者,和顺以寂寞,质真而素朴,闲静而不躁,在内而合
乎道,出外而同乎义,其言略而循理,其行悦而顺情,其心和而不伪,其事素
而不饰,不谋所始,不议所终,安即即留,激即行,通体乎天地,同胃乎阴阳,
一和乎四时,明朗乎日月,与道化者为人,机械诈伪莫载乎心。是以天覆以德,
地载以乐,四时不失序,风雨不为虐,日月清静而扬光,五星不失其行,此清
静之所明也。
老子曰:治世之职易守也,其事易为也,其礼易行也,其责易赏也。是以
人不兼官,官不兼士,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故农与农言藏,士与士言行,工
与工言巧,商与商言数。是以士无遗行,工无苦事,农无废功,商无折货,各
安其性。异形殊类,易事而不悖,失处而贱,得势而贵。夫先知远见之人,才
之盛也,而治世不以责于人,博闻强志,口辩辞给,人知之溢也,而明主不以
求于下,敖世贱物,不从流俗,士之伉行也,而治世不以为化民。故高不可及
者,不以为人量,行不可逮者,不可为国俗,故人才不可专用,而度量道术可
世传也。故国治可与愚守也,而军旅可以法同也,不待古之英俊,而人自足者,
因其所有而并用之。末世之法,高为量而罪不及也,重为任而罚不胜也,危为
其难而诛不敢也,民困于三责,即饰智而诈上,犯邪而行危,虽峻法严刑,不
能禁其奸。兽穷即触,鸟穷即啄,人穷即诈,此之谓也。
老子曰:雷霆之声可以钟鼓象也,风雨之变可以音律知也,大可睹者,可
得而量也,明可见者,可得而蔽也,声可闻者,可得而调也,色可察者,可得
而别也。夫至大,天地不能函也,至微,神明不能见也,及至建律历,别五色,
异清浊,味甘苦,即朴散而为器矣。立仁义,修礼乐,即德迁而为伪矣。民饰
智以惊愚,设诈以攻上,天下有能持之,而未能有治之者也。夫智能弥多,而
德滋衰,是以至人淳朴而不散。夫至人之治,虚无寂寞,不见可欲,心与神处,
形与性调,静而体德,动而理通,循自然之道,缘不得已矣。漠然无为而天下
和,淡然无欲而民自朴,不忿争而财足,求者不得,受者不让,德反归焉,而
莫之惠。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或通焉,谓之天府。取焉而不损,酌焉而不
竭,莫知其所求由,谓之摇光,摇光者,资粮万物者也。
老子曰:天爱其精,地爱其平,人爱其情,天之精,日月星辰、雷霆风雨
也,地之平,水火金木土也,人之情,思虑聪明喜怒也,故闭其四关,止五道,
即与道沦。神明藏于无形,精气反于真,目明而不以视,耳聪而不以听,口当
而不以言,心条通而不以思虑,委而不为,知而不矜,直性命之情,而知故不
得害。精存于目即其视明,在于耳即其听聪,留于口即其言当,集于心即其虑
通,故闭四关即终身无患,四支九窍,莫死莫生,是谓真人。地之生财,大本
不过五行,圣人节五行,即治不荒。
老子曰: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
故可以为正,人主之于法,无私好憎,故可以为令,德无所立,怨无所藏,是
任道而合人心者也。故为治者,知不与焉,水戾破舟,木击折轴,不怨木石而
罪巧拙者,智不载也,故道有智则乱,德有心则险,心有眼则眩。夫权衡规矩,
一定而不易,常一而不邪,方行而不留,一日形之,万世传之,无为之为也。
人之言曰:国有亡主,世亡亡道,人有穷而理无不通,故无为者,道之宗也。
得道之宗,并应无穷,故不因道理之数,而专己之能,其穷中远。夫人君者不
出户以知天下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故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
智之为,即无不成也。千人之众无绝粮,万人之群无废功,工无异伎,士无兼
官,各守其职,不得相予,人得所宜,物得所安,是以器械不恶,职事不慢也。
夫责少易偿也,职寡易守也,任轻易劝也,上操约少之分,下效易为之功,是
以居日久而不相厌也。
老子曰:帝者体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体太一者,
明于天地之情,通于道德之伦,聪明照于日月,精神通于万物,动静调于阴阳,
嗔怒和于四时,覆露皆道,溥洽而无私,蜎飞蠕动,莫不依德而生,德流方外,
名声传乎后世。法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德与天地参,光明与日月并照,精神
与鬼神齐灵,圆履方,枹表寝绳,内能理身,外得人心,发施号令,天下从风,
则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与有节,出入有量,喜怒刚柔,不离其理,
柔而不脆,刚而不折,宽而不肆,肃而不悖,优游委顺,以养群类,其德含愚
而容不肖,无所私爱也。用六律者,生之与杀也,赏之与罚也,与之以夺也,
非此无道也,伐乱禁暴,兴贤废不肖,匡邪以为正,怀险以为平,矫枉以为直,
明于施令,开塞之道,乘时因势,以服役人心者也。帝者体阴阳即寝,王者法
四时即削,霸者用六律即辱,君者失准绳即废,故小而行大即穷塞而不亲,大
而行小即狭隘而不容。
老子曰:地广民众,不足以为强,甲坚兵利,不可以恃胜,城高池深,不
足以为固,严刑峻罚,不足以为威。为存政者,虽小必存焉,为亡政者,虽大
必亡焉。故善守者无与御,善战者无与斗,乘时势,因民欲,而天下服。故善
为政者,积其德,善用兵者,畜其怒,德积而民可用也,怒畜而威可立也。故
文之所加者,深则权之所服者大,德之所施者博,则威之所制者广,广即我强
而适弱。善用兵者,先弱敌而后战,故费不半而功十倍。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
王,万乘之国好用兵者亡,王兵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此不明于道
也。
通玄真经卷第十
上仁老子曰:君子之道,静以修身,俭以养生。静即下不扰,下不扰即民
不怨,下扰即政乱,民怨即德薄,政乱贤者不为谋,德薄勇者不为斗。乱主则
不然,一日有天下之富,处一主之势,竭百姓之力,以奉耳目之欲,志专于宫
室台榭,沟池苑囿,猛兽珍怪,贫民饥饿,虎狼厌刍豢,百姓冻寒,宫室衣绮
绣,故人主畜兹旡用之物,而天下不安其性命矣。
老子曰:非惔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并覆,非正平无
以制断,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心虑,以天下之力争,故号
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闻,百官条通,群臣辐凑。喜不以赏赐,怒不以罪诛,
法令察而不苛,耳目通而不暗,善否之情,日陈于前而不逆,故贤者尽其智,
不肖者竭其力,近者安其性,远者怀其德,得用人之道。夫乘舆马者,不劳而
致千里,乘舟楫者不游而济江海,使言之而是,虽商夫刍荛,犹不可弃也,言
之而非,虽在人君卿相,犹不可用也,是非之处,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其计
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不贵其辩,暗主则不然,群臣尽诚效忠者,希不
用其身也,而亲习邪枉,贤者不能见也,疏远卑贱,竭力尽忠者不能闻也。有
言者穷之以辞,有谏者诛之以罪,如此而欲安海内、存万方,其离聪明亦以远
矣。
老子曰:能尊生,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受先祖之遗
爵,必重生之所由来之矣,而轻失之,岂不惑哉。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
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矣。
文子问治国之本。
老子曰:本在于治身,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身乱而国治也。故曰:修之身,
其德乃真。道之所以至妙者,父不能以教子,子亦不能受之于父,故道可道,
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
文子问曰:何行而民亲其上?
老子曰:使之以时而敬慎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天地之间,善即吾畜
也,不善即吾雠也,昔者夏商之臣,反雠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自攻其
君,归神农氏,故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老子曰:治大者,道不可以小,地广者,制不可以狭,位高者,事不可以
烦,民众者,教不可以苛。事烦难治,法苛难行,求多难赡,寸而度之,至丈
必差,铢而解之,至石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大较易为智,曲辩难为慧。
故无益于治,有益于乱者,圣人不为也,无益于用者,有益于费者,智者不行
也。故功不厌约,事不厌省,求不厌寡,功约易成,事省易治,求寡易赡,任
于众人则易。故小辩害义,小义破道,道小必不通,通必简。河以逶迤故能远,
山以陵迟故能高,道以优游故能化。夫通于一伎,审于一事,察于一能,可以
曲说,不可以广应也。夫调音者,小弦急,大弦缓,立事者,贱者劳,贵者佚。
道之言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天同气。同气者帝,同义者王,同功者霸,
无一焉者亡。故不言而信,不施而仁,不怒而威,是以天心动化者也。施而仁,
言而信,怒而威,是以精诚为之者也,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
外貌为之者也。故有道以理之,法虽少,足以治,无道以理之,法虽众,足以
乱。
老子曰:鲸鱼失水,则制于蝼蚁,人君舍其所守,而与臣争事,则制于有
司,以无为持位,守职者以听从取容,臣下藏智而不用,反以事专其上。人君
者,不任能而好自为,则智日困而自负责,数穷于下,则不能申理,行堕于位,
则不能持制,智不足以为治,威不足以行刑,则无以与下交矣。喜怒形于心,
嗜欲见于外,则守职者离正而阿上,有司枉法而从风,赏不当功,诛不应罪,
则上下乖心,君臣相怨,百官烦乱而智不能解,非誉萌生而明不能照,非己之
失而反自责,则人主愈劳,人臣愈佚,是以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与马
逐走,筋绝不能及也,上车摄辔,马死衡下,伯乐相之,王良御之,明主求之,
无御相之劳而致千里,善乘人之贤也。人君之道,无为而有就也,有立而无好
也,有为即议,有好即谀,议即可夺,谀即可诱。夫以建而制于人者,不能持
国,故善建者不拔,言建之无形也,唯神化者,物莫能胜。中欲不出谓之?,
外邪不入谓之闭,中?外闭,何事不节,外闭中?,何事不成。故不用之,不
为之,而有用之,而有为之,不伐之言,不夺之事,循名责实,使自有司,以
不知为道,以禁苛为主,如此则百官之事,各有所考。
老子曰:食者人之本也,民者国之基也,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理,
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万物蕃殖,春伐枯槁,夏收百果,秋蓄蔬食,冬取
薪杪,以为民资,生无乏用,死无传口。先王之法,不掩群而取镺□,不个泽
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罝罘不得通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
鹰隼未击,罗网不得张于皋,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于山林,昆虫未蛰,不得
以火田,育孕不牧,鷇卵不探,鱼不长尺不得取,犬豕不期年不得食,是故万
物之发若蒸气出,先王之所以应时修备,富国利民之道也,非目见而足行之,
欲利民者也不忘乎心,即人自备矣。
老子曰:古者,明君取下有节,自养有度,必计岁而收,量民积聚,知有
余不足之数,然后取奉,如此,即得承所受于天地,而离于饥寒之患。其憯怛
于民也,国有饥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冬不被裘,与民同苦乐,即天下无
哀民。暗主即不然,取民不裁其力,求下不量其积,男女不得耕织之业,以供
上求,力勤财尽,有旦无暮,君臣相疾。且人之为生也,一人跖来而耕,不益
十?,中田之收不过四石,妻子老弱仰之而食,或时有灾害之患,以供上求,
即人主愍之矣。贪主暴君,涸渔其下,以适无极之欲,则百姓不被天和、履地
德矣。
老子曰: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故万物春分而生,
秋分而成,生与成,必得和之精。故积阴不生,积阳不化,阴阳交接,乃能成
和。是以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夫太刚则折,太柔则
卷,道正在于刚柔之间。夫绳之为度也,可卷而怀也,引而申之,可直而布也,
长而不撗,短而不穷,直而不刚,故圣人体之。夫恩推即懦,懦即不威,严推
即猛,猛即不和,爱推即纵,纵即不令,刑推即祸,祸即无亲,是以贵和也。
老子曰:国之所以存者,得道也,所以亡者,理塞也,故圣人见化以观其
征。德有昌衰,风为先萌,故得生道者,虽小必大,有亡征者,虽成必败。国
之亡也,大不足恃,道之行也,小不可轻,故存在得道,不在于小,亡在失道,
不在于大。故乱国之主,务于地广,而不务于仁义,务在高位,而不务于道德,
是舍其所以存,造其所以亡也。若上乱三光之明,下失万民之心,孰不能承,
故审其己者,不备诸人也。古之为道者,深行之谓之道德,浅行之谓之仁义,
薄行之谓之礼智,此六者,国家之纲维也。深行之则厚得福,浅行之则薄得福,
尽行之天下服。古者修道德即正天下,修仁义即正一国,修礼智即正一乡,德
厚者大,德薄者小。故道不以雄武立,不以坚强胜,不以贪竞得,立在天下推
己,胜在天下自服,得在天下与之,不在于自取,故雌牝即立,柔弱即胜,仁
义即得,不争即莫能与之争,故道之在于天下也,譬犹江海也。天之道,为者
败之,执者失之,夫欲名是大而求之争之,吾见其不得已,而虽执而得之,不
留也。夫名不可求而得也,在天下与之,与之者归之,天下所归者,德也,故
云:上德者天下归之,上仁者海内归之,上义者一国归之,上礼者一乡归之,
无此四者,民不归也。不归用兵即危道也,故曰:「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
而用之。」杀伤人,养而勿美,故曰:「死地,荆棘生焉,以悲哀泣之,以丧礼
居之。」是以君子务于道德,不重用兵也。
文子问:仁义礼何以为薄于道德也?
老子曰:为仁者,必以哀乐论之,为义者,必以取与明之,四海之内,哀
乐不能遍,竭府库之财货,不足以赡万民,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因天地之性,
万物自正而天下赡,仁义因附,「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夫礼者,实
之文也,仁者,恩之效也,故礼因人情而制,不过其实,仁不溢恩,悲哀抱于
情,送死称于仁。夫养生不强人所不能及,不绝人所不能已,度量不失其适,
非誉无由生矣,故制乐足以合欢,喜不出于和,明于死生之分,通于侈俭之适
也。末世即不然,言与行相悖,情与貌相反,礼饰以烦,乐扰以淫,风俗溺于
世,非誉华于朝,故至人废而不用也。与骥逐走,即人不胜骥,托于车上,即
骥不胜人,故善用道者,乘人之资以立功,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主兴之以
时,民报之以财,主遇之以礼,民报之以死,故有危国无安君,有忧主无乐臣。
德过其位者尊,禄过其德者凶,德贵无高,义取无多,不以德贵窃位,不以义
取盗财。圣人安贫乐道,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己,故不违义而取安。古者无
德不尊,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诛,其进人也以礼,其退人也以义,小
人之世,其进人也若上之天,其退人也若内之渊,言古者以疾今也。相马失之
瘦,选士失之贫,豚肥充厨,骨骴不官。君子察实,无信谗言,君过而不谏,
非忠臣也,谏而不听,君不明也,民沉溺而不忧,非贤言也,故守节死难,人
臣之职也,衣寒食饥,慈父之恩也。以大事小谓之变人,以小犯大谓之逆天,
前虽祭天,后必入渊,故乡里以齿,老穷不遗,朝廷以爵,尊卑有差。夫崇贵
者,为其近君也,尊老者,谓其近亲也,敬长者,谓其近兄也。生而贵者骄,
生而富者奢,故富贵不以明道自鉴,而能无为非者寡矣。学而不厌,所以治身
也,教而不倦,所以治民也,贤师良友,舍而为非者寡矣。知贤之谓智,爱贤
之谓仁,尊仁之谓义,敬贤之谓礼,乐贤之谓乐。古之善为天下者,无为而无
不为也,故为天下有容,能得其容,无为而有功,不得其容,动作必凶。为天
下容曰,「与兮其若冬涉大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其若冰之
液,敦兮其若朴,混兮其若浊,广兮其若谷」,此为天下容。与兮其若冬涉大
川者,不敢行也,犹兮其若畏四邻者,恐四伤也,俨兮其若容者,谦恭敬也,
涣兮其若冰之液者,不敢积藏也,敦兮其若朴者,不敢廉成也,混兮其若浊者,
不敢明清也,广兮其若谷者,不敢盛盈也,不敢行者,退不敢先也,恐自伤者,
守柔弱不敢矜也,谦恭敬者,自卑下尊敬人也,不敢积藏者,自损弊不敢坚也,
不敢廉成者,自亏缺不敢全也,不敢清明者,处浊辱而不敢新鲜也,不敢盛盈
者,见不足而不敢自贤也。夫道,退故能先,守柔弱故能矜,自卑下故能高人,
自损弊故实坚,自亏缺故盛全,处浊辱故新鲜,见不足故能贤,道无为而无不
为也。
通玄真经卷第十一
上义老子曰:凡学者,能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
见其终始反其虚无,可谓达矣。治之本,仁义也,其末,法度也。人之所生者,
本也,其所不生者,末也,本末,一体也,其两爱之,性也,先本后末,谓之
君子,先末后本,谓之小人。法之生也,以辅义,重法弃义,是贵其冠履而忘
其首足也。重仁义者,广崇也,不益其厚而张其广者毁,不广其基而增其高者
覆,故不大其栋,不能任重,任重莫若栋,任国莫若德。人主之有民,犹城中
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即本固,基厚即上安。故事不本于道德者,不可以为
经,言不合于先王者,不可以为道,便说掇取,一行一切之术,非天下信道也。
老子曰:治人之道,其犹造父之御驷马也,齐辑之乎辔衔,正度之乎胸膺,
内得于中心,外合乎马志,故能取道致远,气力有余,进退还曲,莫不如意,
诚得其术也。今夫权势者,人主之车舆也,大臣者,人主之驷马也,身不可离
车舆之安,手不可失驷马之心,故驷马不调,造父不能以取道,君臣不和,圣
人不能以为治。执道以御之,中才可尽,明分以示之,奸邪可止,物至而观其
变,事来而应其化,近者不乱即远者治矣,不用适然之教,而得自然之道,万
举而不失矣。
老子曰:凡为道者,塞邪道,防未然,不贵其自是也,贵其不得为非也,
故曰勿使可欲,无日不求,勿使可夺,无日不争,如此即人欲释,而公道行矣。
有余者止于度,不足者逮于用,故天下可一也。夫释职事而听非誉,弃功劳而
用朋党,即奇伎天长,守职不进,民俗乱于国,功臣争于朝,故有道以御人,
无道则制于人矣。
老子曰: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道而今行为古,苟利于民,不必法
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诵先王之书不若闻其
言,闻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得其所以言者,言不能言也,故「道可道,非
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圣人所由曰道,犹金石也,一调不可更,事,
犹琴瑟也,每终改调。故法制礼乐者,治之具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曲士不可
与论至道者,讯寤于俗而束于教。
老子曰:天下几有常法哉!当于世事,得于人理,顺于天地,详于鬼神,
即可以正治矣。昔者三皇无制令而民从,五帝有制令而无刑罚,夏后氏不负言,
殷人誓,周人盟。末世之衰也,忍垢而轻辱,贪得而寡羞,故法度制令者,论
民俗而节缓急,器械者,因时变而制宜适。夫制于法者,不可与远举,拘礼之
人,不可使应变,必有独见之明,独闻之聪,然后能擅道而行。夫知法之所由
生者,即应时而变,不知治道之源者,虽循终乱,今为学者,循先袭业,握篇
籍,守文法,欲以为治,非此不治,犹持方枘而内员凿,欲得宜适亦难矣。夫
存危治乱,非智不能,道先称古,虽愚有余,故不用之法,圣人不行也,不验
之言,明主不听也。
文子问曰:法安所生?
老子曰: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乎人心,此治之要也。法非从天
下也,非从地出也,发乎人间,反己自正。诚达其本,不乱于末,知其要,不
惑于疑,有诸已,不非于人,无诸己,不责于所立,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
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故人主之制法也,先以自为检式,故禁胜于身,即令行
于民。夫法者,天下之准绳也,人主之度量也,县法者,法不法也,法定之后,
中绳者赏,缺绳者诛,虽尊贵者不轻其赏,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
诛,中度者,虽不肖无罪,是故公道行而和欲塞也。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
使不得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不得专行也,法度道术,所以禁君使无
得撗断也。人莫得恣,即道胜而理得矣,故反朴无为,无为者,非谓其不动也,
言其从己出也。
老子曰:善赏者,费少而劝多,善罚者,刑省而禁奸,善与者,用约而为
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故圣人因民之所喜以劝善,因民之所憎以禁奸,赏
一人而天下趋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是以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圣人守约而
治广,此之谓也。
老子曰:臣道,方论是处,当为事先唱,守职明分,以立成功,故君臣异
道即治,同道即乱,各得其宜,处有其当,即上下有以相使也。故枝不得大于
干,末不得强于本,言轻重大小有以相制也。夫得威势者,所持甚小,所任甚
大,所守甚约,所制甚广,十围之木,持千钧之屋,得所势也,五寸之关,能
制开阖,所居要也。下必行之令,顺之者利,逆之即凶,天下莫不听从者,顺
也,发号令行禁止者,以众为势也。义者,非能尽利于天下之民也,利一人而
天下从之,暴者,非能尽害于海内也,害一人而天下叛之,故举措废置,不可
不审也。
老子曰:屈寸而申尺,小枉面大直,圣人为之,今人君之论臣也,不计其
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即失贤之道也。故人有厚德,元间其小节,人
有大誉,元疵其小故。夫人情莫不有所短,成其大略是也,虽有小过,不以为
累也,成其大略非也,闾里之行未足多也。故小谨者元成功,訾行者不容众,
体大者节疏,度巨者誉远,论臣之道也。
老子曰: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博达而不訾,道德文武,不责备于人以力,自修以道,
而不责于人,易赏也,自修以道,则无病矣。夫夏后氏之璜,不能无瑕,明月
之珠,不能无秽,然天下宝之者,不以小恶妨大美。今志人之所短,忘人之所
长,而欲求贤于天下,即难矣。夫众人之见,位之卑身之贱,事之洿辱,而不
知其大略,故论人之道,贵即观其所举,富即观其所施,穷即观其所受,贱即
观其所为,视其所患难以智勇,动以喜乐以观其守,委以货财以观其仁,振以
恐惧以观其节,如此则人情可知矣。
老子曰:屈者所以求申也,枉者所以求直也,屈寸申尺,小枉大直,君子
为之,百川并流,不注海者不为谷,趋行殊方,不归善者不为君子。善言贵乎
可行,善行贵乎仁义,夫君子之过,犹日月之蚀,不害于明,故智者不妄为,
勇者不妄杀,择是而为之,计礼而行之,故事成而功足恃也,身立而名足称也,
虽有智能,必以仁义为本而后立,智能并行,圣人以仁义为准绳,中绳者谓之
君子,不中绳者谓之小人。君子虽死亡,其名不灭,小人虽得势,其罪不除。
左手据天下之图,而右手刎其喉,虽愚者不为,身贵于天下也。死君亲之难者,
视死如归,义重于身也。故天下大利也,比身即小,身之所重也,比之仁义即
轻,此以仁义为准绳者也。
老子曰:道德之备犹日月也,夷狄蛮貊不能易其指,趣舍同即非誉在俗,
意行均即穷达在时,事周于世即功成,务合于时即名立。是故立功名之人,简
于世而谨于时,时之至也,即间不容息。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地而贪宝赂也,
将以存亡平乱为民除害也,贪叨多欲之人,残贼天下,万民骚动,莫宁其所。
有圣人勃然而起,讨强暴,平乱世,为天下除害,以浊为清,以危为宁,故不
得不中绝。赤帝为火炎,故黄帝擒之,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教人以道,
导之以德而不听,即临之以威武,临之不从,则制之以兵革。杀无罪之民,养
不义之主,害莫大也,聚天下之财,赡一人之欲,祸莫深焉,肆一人之欲,而
长海内之患,此天伦所不取也。所为立君者,以禁暴乱也,今乘万民之力,反
为残贼,是以虎傅翼,何谓不除。夫畜鱼者,必去其蝙獭,养禽兽者,必除其
豺狼,又况牧民乎!是故兵革之所为起也。
老子曰:为国之道,上无苛令,官无烦治,士无伪行,工无淫巧,其事任
而不扰,其器完而不饰。乱世即不然,为行者相揭以高,为礼者相矜以伪,车
舆极于雕琢,器用遂于刻镂,求货者争难得以为宝,诋文者逐烦挠以为急,事
为诡辩,久稽而不决,无益于治,有益于乱,工为奇器,历岁而后成,不周于
用。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
受其寒者。故身亲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其导民也,不贵难得之货,不重
无用之物。是故耕者不强,无以养生,织者不力,无以衣形,有余不足,各归
其身,衣食饶裕,奸邪不生,安乐无事,天下和平,智者无所施其策,勇者无
所错其威。
老子曰:霸王之道,以谋虑之,以策图之,挟义而动,非以图存也,将以
存亡也。故闻敌国之君,有暴虐其民者,即举兵而临其境,责以不义,刺以过
行。兵至其郊,令军帅曰:无伐树木,无掘坟墓,无败五谷,无焚积聚,无捕
民虏,无聚六畜,乃发号施令曰:其国之君,逆天地,侮鬼神,决狱不平,杀
戮无罪,天之所诛,民之所雠也,兵之来也,以废不义而授有德也,有敢逆天
道,乱民之贼者,身死族灭,以家听者禄以家,以里听者赏以里,以乡听者封
以乡,以县听者侯其县。克其国不及其民,废其君,易其政,尊其秀士,显其
贤良,振其孤寡,恤其贫穷,出其囹圄,赏其有功,百姓开户而内之,渍米而
储之,唯恐其不来也。义兵至于境,不战而止,不义之兵,至于伏尸流血,相
交以前。故为地战者,不能成其王,为身求者,不能立其功,举事以为人者,
众助之,以自为者,众去之,众之所动,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
老子曰:上义者,治国家,理境内,行仁义,布德施惠,立正法,塞邪道,
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群臣同力,诸侯服其威,四方怀其德,修正
庙堂之上,折冲千里之外,发号行令而天下响应,此其上也。地广民众,主贤
将良,国富兵强,约束信,号令明,两敌相当,未交兵接刃,而敌人奔亡,此
其次也。知土地之宜,习险隘之利,明苛政之变,察行阵之事,白刃合,流矢
接,舆死扶伤,流血千里,暴骸满野,义之下也。兵之胜败习在于政,政胜其
民,下附其上,即兵强,民胜其政,下叛其上,即兵弱。义足以怀天下之民,
事业足以当天下之急,选举足以得贤士之心,谋虑足以决轻重之权,此上义之
道也。
老子曰:国之所以强者必死也,所以必死者义也,义之所以行者威也,是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威义并行,是谓必强。白刃交接,矢石若
雨,而士争光者,赏信而罚明也。上视下如子,下事上如父,上视下如弟,下
事上如兄,上视下如子,必王四海,下事上如父,必政天下,上视下如弟,即
必难为之死,下事上如兄,即必难为之亡,故父子兄弟之寇,不可与之斗。是
故义君内修其政以积其德,外塞于邪以明其势,察其劳佚以知饥饱,战期有日,
视死若归,恩之加也。
通玄真经卷第十二
上礼老子曰:上古真人,呼吸阴阳,而群生莫不仰其德以和顺,当此之时,
领理隐密,自成纯朴,纯朴未散,而万物大优。及世之衰也,至伏羲氏,昧昧
懋懋,皆欲离其童蒙之心,而觉悟乎天地之间,其德烦而不一。及至神农、黄
帝,核领天下,纪纲四时,和调阴阳,于是万民莫不竦身而思,戴听而视,故
治而不和。下至夏、殷之世,嗜欲达于物,聪明诱于外,性命失其真。施及周
室,浇醇散朴,离道以为伪,险德以为行,智巧萌生,狙学以拟圣,华诬以胁
众,琢饰诗书,以贾名誉,各欲以行其智伪,以容于世,而失大宗之本,故世
有丧性命,衰渐所由来久矣。是故至人之学也,欲以反性于无,游心于虚,世
俗之学,擢德攓性,内愁五藏,暴行越知,以譊名声于世,此至人所不为也。
擢德自见也,攓性绝生也,若夫至人定乎死生之意,通乎荣辱之理,举世誉之
而不益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得至道之要也。
老子曰:古者被发而无卷领,以王天下,其德生而不杀,与而不夺,天下
非其服,同怀其德,当此之时,阴阳和平,万物蕃息,飞鸟之巢可俯而探也,
走兽可系而从也。及其衰也,鸟兽虫蛇,皆为民害,故铸铁锻刃以御其难,故
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因其患则操其备,各以其智去其所害,就其所利,常故不
可循,器械不可因,故先王之法度,有变易者也,故曰:名可名,非常名也。
五帝异道而德覆天下,三王殊事而名后世,因时而变者也。譬犹师旷之调五音
也,所推移上下无常,尺寸以度,而靡不中者,故通于乐之情者能作,音有本
主于中。而知规矩钩绳之所用者能治人,故先王之制,不宜即废之,末世之事
善即着之。故圣人之制礼乐者,而不制于礼乐,制物者,不制于物,制法者,
不制于法,故曰:道可道,非常道也。
老子曰:昔者之圣王,仰取象于天,俯取度于地,中取法于人,调阴阳之
气,和四时之节,察陵陆水泽肥墽高下之宜,以立事生财,除饥寒之患,辟疾
疢之?,中受人事,以制礼乐,行仁义之道,以治人伦。列金木水火土之性,
以立父子之亲而成家,听五音清浊六律相生之数,以立君臣之义而成国,察四
时孟仲季之序,以立长幼之节而成官,列地而州之,分国而治之,立大学以教
之,此治之纲纪也。得道则举,失道则废,夫物未尝有张而不弛,盛而不败者
也。唯圣人可盛而不败,圣人初作乐也,以归神杜淫,反其天心,至其衰也,
流而不反,淫而好色,不顾正法,流及后世,至于亡国,其作书也,以领理百
事,愚者以不忘,智者以记事,及其衰也,为奸伪以解有罪而杀不辜,其作囿
也,以成宗庙之具,简士卒以戒不虞,及其衰也,驰骋弋猎以夺民时,以罢民
力,其上贤也,以平教化,正狱讼,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泽施于下,万民怀
德,至其衰也,朋党比周,各推其所与,废公趣私,外内相举,奸人在位,贤
者隐处。天地之道,极则反,益则损,故圣人治弊而改制,事终而更为,其美
在和,其失在权。圣人之道曰: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无廉耻,不可以治,
不知礼义,法不能正,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不知礼义不
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不能使人孝,能刑盗者不能使人廉。圣王在上,明
好恶以示人,经非誉以导之,亲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刑错而不用,礼义修
而任贤德也。故天下之高,以为三公,一州之高,以为九卿,一国之高,以为
二十七大夫,一乡之高,以为八十一元士。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
百人者谓之杰,十人者谓之豪。明于天地之道,通于人情之理,大足以容众,
惠足以怀远,智足以知权,人英也。德足以教化,行足以隐义,信足以得众,
明足以照下,人俊也。行可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守约,廉可以使
分财,作事可法,出言可道,人杰也。守职不废,处义不比,见难不苟免,见
利不苟得,人豪也。英俊豪杰,各以大小之材处其位,由本流末,以重制轻,
上唱下和,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向仁义,其于化民,若风之靡草。
今使不肖临贤,虽严刑不能禁其奸,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天地之性也。
故圣人举贤以立功,不肖之主举其所与同,观其所举,治乱分矣,察其党与,
贤不肖可论也。
老子曰:为礼者雕琢人性,矫拂其情,目虽欲之禁以度,心虽乐之节以礼,
趣翔周旋,屈节卑拜,肉凝而不食,酒征而不饮,外束其形,内愁其德,钳阴
阳之和而迫性命之情,故终身为哀人。何则?不本其所以欲,而禁其所欲,不
原其所以乐,而防其所乐,是犹圈兽而不塞其垣,禁其野心,决江河之流而壅
之以手,故曰: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夫礼者,遏情闭欲,以义自防,
虽情心□噎,形性饥渴,以不得已自强,故莫能终其天年。礼者,非能使人不
欲也,而能止之,乐者,非能使人勿乐也,而能防之。夫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盗
窃,岂若使无有盗心哉!故知其无所用,虽贪者皆辞之,不知其所用,廉者不
能让之。夫人之所以亡社稷,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未尝非欲也,知冬日之
扇,夏日之裘,无用于己,万物变为尘垢矣!故扬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本
者,去火而已。
老子曰:循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性失然后贵仁义,仁义立而
道德废,纯朴散而礼乐饰,是非形而百姓眩,珠玉贵而天下争。夫礼者,所以
别尊卑贵贱也,义者,所以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人道之际也。末世之礼,恭敬
而交。为义者,布施而得,君臣以相非,骨肉以生怨也,故水积则生相食之虫,
土积则生自肉之狩,礼乐饰则生诈伪。末世之为治,不积于养生之具,浇天下
之醇,散天下之朴,滑乱万民,以清为浊,性命飞扬,皆乱以营,贞信熳烂,
人失其性,法与义相背,行与利相反,贫富之相倾,人君之与仆虏,不足以论。
夫有余则让,不足则争,让则礼义生,争则暴乱起,故多欲则事不省,求赡则
争不止,故世治则小人守正,而利不能诱也,世乱则君子为奸,而法不能禁也。
老子曰:衰世之主,钻山石,挈金玉,擿砻蜃,消铜铁,而万物不滋,刳
胎焚郊,覆巢毁卵,凤凰不翔,麒麟不游,构木为台,焚林而畋,竭泽而渔,
积壤而丘处,掘地而井饮,浚川而为池,筑城而为固,拘兽以为畜,则阴阳缪
戾,四时失序,雷霆毁折,雹霜为害,万物焦夭,处于太半,草木夏枯,三川
绝而不流,分山川溪谷,使有壤界,计人众寡,使有分数,设机械险阻以为备,
制服色等异贵贱,老贤不肖行赏罚,则兵革起而忿争生,虐杀不辜,诛罚无罪,
于是兴矣。
老子曰:世之将丧性命,犹阴气之所起也,主闇昧而不明,道废而不行,
德灭而不扬,举事戾于天,发号逆四时,春秋缩其和,天地除其德,人君处位
而不安,大夫隐遁而不言,群臣推上意而坏常,疏骨肉而自容,邪人谄而阴谋,
遽载骄主而像其乱人以成其事,是故君臣乖而不亲,骨肉疏而不附,田无立苖,
路无缓步,金积折廉,壁袭无赢,壳龟无腹,蓍筮日施,天下不合而为一家,
诸侯制法各异习俗,悖拔其根而弃其本,凿五刑,为刻削,争于锥刀之末,斩
刈百姓,尽其太半,举兵为难,攻城滥杀,覆高危安,大冲车,高重垒,除战
队,使阵死路,犯严敌,百姓一反,名声苟盛,兼国有地,伏尸数十万,老弱
饥寒而死者不可胜计。自此之后,天下未尝得安其性命,乐其习俗也。贤圣勃
然而起,持以道德,辅以仁义,近者进其智,远者怀其德,天下混而为一,子
孙相代辅佐黜谗佞之端息未辩之说,除刻削之法,去烦苛之事,屏流言之迹,
塞朋党之门,消智能,循大常,隳枝体,黜聪明,大通混冥,万物各复归其根。
夫圣人非能生时,时至而不失也,是以不得中绝。
老子曰:酆水之深十仞而不受尘垢,金石在中,形见于外,非不深且清也,
鱼鳖蛟龙莫之归也。石上不生五谷,秀山不游麋鹿,无所荫蔽也。故为政以苛
为察,以切为明,以刻下为忠,以计多为功,如此者譬犹广革者也,大败大裂
之道也,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老子曰:以政治国,以奇用兵。先为不可胜之政,而后求胜于敌,以未治
而攻人之乱,是犹以火应火,以水应水也,同莫足以相治,故以异为奇,奇静
为躁奇,治为乱奇,饱为饥奇,逸为劳奇,正之相应,若水火金木之相伐也,
何往而不胜,故德均则众者胜寡,力敌则智者制愚,智同则有数者禽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