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语录(2015-10-27 13:54)
分类: 宗教

儒家经典语录(网络搜集)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论语》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10、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12、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

   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1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14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记》

    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主要有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他们走,引导而不逼迫,这样师生间就会融洽和谐;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但不施加压力,多鼓励而不压抑,学生学起来就感到容易;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而不代替他们做出结论,启发而不详尽讲解,学生就会用心思考。做到了这三点,就称得上善于启发诱导了。

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也。《论语》

  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

1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1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1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1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

2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2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

22、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2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

  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24、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

  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

2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一个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2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有了错误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错误了。

27、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28、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

  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29、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是可能补回。

30、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不学习,就不懂道理。因此,古代贤君,建国治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青色从蓝草中提取,但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有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
、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宋·司马光《劝学文》
4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历来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解知识、解答疑难。
5
、雨泽过润,万物之灭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明·吕坤《呻吟语·礼制》
雨水超过了需要即成万物之灾害,宠爱过头,这是子孙的灾难。
6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
造一座高山,如果少最后一筐土,则将前功尽弃。
7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温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便可以做老师了。
8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9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 《论语·子罕》
意谓时光易逝,当自强不息。
10
、人之于文学,犹玉之琢磨也。《荀子·大略》
人们对于文化知识,要象雕磨玉石那样精益求精。
11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梁·沈约《长歌行》
12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氏家训·勉学》
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
13
、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中说·礼乐》
世界上没有不经过学习就能成功的人。
14
、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唐·杨炯《王子安集·原序》
富贵尤如天上浮云,光阴才是无价之宝。
15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宋·林逋《省心录》
知道自己不足的人一定好学,以下问为耻的人常常自满。
16
、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不可以无水。宋·陆九渊《与黄循中》
17
、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宋·朱熹《劝学文》
18
、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惰。宋·张孝祥《勉过子读书》
学习无早晚,只怕开始勤奋后来怠惰。
19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菜根谭·后集百九》
20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1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22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近思录·为学类》
胆要大而心要细,智慧要全面而行为要端正。
23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
24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2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是真正的聪明。
2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担《论语·为政》
只读书而不思考无所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也只会疲惫不堪。
27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8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29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刘开《孟涂文集·问说》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会产生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学识。
艺术篇:
1
、诗言志,歌永言。《尚书.舜典》
诗表达志向,歌抒发情怀。
2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
3
、万卷山积,一篇吟成。清.袁牧《续诗品.博习
只有积累丰厚学问,才能写出一首好诗。
4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以境界高为最好,境界高格调自然就高,自然就有名句。
5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文章是治国安邦的伟大事业,是传之不朽的大事。
6
、所谓诗,所谓文,实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宋.郑思肖《心史总后叙》
所谓诗歌文章,实际上都与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相联系的。
7
、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朱子语类》
道是文章的根,文是道的枝和叶。
8
、观其文可以知其人。清.袁牧《读书
看一个人的文章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思想品德。
9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也君子乎?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不患人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1.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1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5.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17.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9.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25.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2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8.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9.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3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2.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3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34.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35.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7.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3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